-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杀菌剂抗药性;主要内容; 植物病原菌对杀菌剂的抗药性, 简称植物病原菌抗药性或杀菌剂抗药性。它指的是病原菌群体本来对药剂是敏感的, 但是由于突变等原因, 出现了灵敏度显著降低的现象。联合国粮农组织(FAO) 对杀菌剂抗药性推荐的定义是“遗传学为基础的灵敏度降低”。
;交互抗药性与负交互抗药性
交互抗药性是指植物病原真菌对一种杀菌剂产生了抗药性,而对另一种从未使用过但作用机制相似的药剂也产生了抗药性的现象。与交互抗药性相反,负交互抗药性是指植物病原真菌对某种杀菌剂产生了抗药性,而对另一种从未使用过的药剂敏感性更强的现象。交互抗药性和负交互抗药性在同类或不同类的杀菌剂之间普遍存在。;杀菌剂抗药性生理机制的主要类型;形成保护性代谢途径
所谓形成保护性代谢途径,就是改变原代谢途径中的某一环节,使药剂不能通过作用点,从而避免药剂的杀菌作用。
如抗霉素A是作用于呼吸链中细胞色素b、c间电子传递的,而对抗霉素A有抗性的玉蜀黍黑粉菌菌株改变了呼吸链中细胞色素b、c间电子传递链的一段代谢环节,在细胞色素b前面改用了另一个旁路的末端氧化酶。
高速排泄杀菌剂
;杀菌剂抗药性遗传机制的主要类型;胞质基因控制的抗药性;铜制剂(copper)
链霉素(streptomycin)抗性
在苹果疱斑病菌(Pseudomonas syringae pv.papulans)和辣椒疮痂病菌中,链霉素抗性基因主要存在于质粒中。Chang等对寄生疫霉(Phytophthora parasitica)的研究表明,链霉素抗性也是由胞质遗传因子决定的,属母性遗传。
QoIs类药剂(Qo respiration inhibitors)
Qols类杀菌剂是一类作用于病原菌线粒体中电子传递链上cyt—bc1 酶复合物Qo中心的一类药剂,主要包括甲氧丙烯酸酯类和噁唑烷酮类药剂。与大多数药剂不同,这类药剂的作用靶标cyt—bc1是由线粒体DNA 编码的,而不是由核DNA编码的 。
;核基因控制的抗药性;种类;苯酰胺类;苯并咪唑类; 苯并咪唑类化合物的母体结构中都具有一个苯并咪唑的活性基团,只要品种有多菌灵(carbendazim)、苯菌灵(benomyl)、噻唑灵(thiabendazole)、麦穗宁(fuberidazole)等,另外由于甲基托布津(thiopanate-methyl)在生物体中主要代谢为多菌灵而起作用,因此也将其归入这类化合物。
该类药剂主要作用于病原菌的β-微管蛋白,防止纺锤丝的形成,从而干扰细胞分裂。;苯并咪唑类杀菌剂——高抗药性风险
作用靶标单一,病原菌很容易发生抗药性突变。
有很好的杀菌活性和较宽的防治谱,在过去一段时间内被大量单独使用,已在自然界形成很高的选择压力。
大多数病菌对这类药剂的抗药突变体通常适合度较高,有较强的生存竞争能力。
1969年,Schroeder等就首次报道了黄瓜白粉病菌产生对苯菌灵的抗药性。到1987年止,至少有55个属的植物病原菌对这类药剂产生了抗药性。; 目前所获得的多种具有对苯并咪唑类杀菌剂田间抗药性的植物病原菌菌株中,氨基酸突变仅仅出现在两个位点:198和200。 在人工诱变的抗药突变体中除上述位点外还涉及到其他一些位点如165、257等位点氨基酸的改变。
一般来说,不同微生物对苯并咪唑类杀菌剂产生抗药性的分子生物学机制,只要由β-微管蛋白结构基因上196~202个氨基酸基因的突变所致。这类突变导致了β-微管蛋白的三维构象发生变化,从而阻止了药剂与β-微管蛋白的结合,使病原菌产生抗药性。
大多数病菌对苯并咪唑类杀菌剂的抗性是由单个主效基因β-微管蛋白控制的,且该基因的不同碱基发生或同一碱基发生不同的突变可以使病菌对药剂产生不同的抗药性水平。;芳烃类药剂(aromatic hydrocarbon group);二甲酰亚胺类杀菌剂; 真菌对该类杀菌剂的抗药机制,还没有得到确切的结果。目前,研究者们普遍认为是这些病原真菌细胞内的双组分组氨酸蛋白激酶N端的6个90氨基酸重复区的突变介导着对该类杀菌剂的抗药性。
; 根据抗药菌株同时具有对渗透压敏感的特征,研究者们克隆了很多真菌的双组分组氨酸蛋白激酶基因,并且发现:抗药菌的N端6个90氨基酸重复区中存在着碱基的突变或缺失,从而造成氨基酸或开放阅读框的改变,所以该氨基酸重复区的突变可能是抗药性产生的原因。但植物病原真菌对DCFs产生抗药性的机制,还需要更进一步的研究。
;甾醇生物合成抑制剂(SBIs);抗药菌的分子检测技术;油菜菌核病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对多菌灵(carbendazim , MBC) 产生抗药性:198位Glu (GAG) 点突变为Ala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蔬菜配送合同.docx VIP
- 2024年3月16日四川省绵阳市直遴选笔试真题及解析.docx VIP
- 2025年新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全册课件.pptx
- 电气测量技术(完整课件).pdf VIP
- 中国国家标准 GB/T 22749-2022饮食加工设备 电动设备 切片机.pdf
- 2022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病诊治专家共识修订版(完整版).docx VIP
- 高中班级管理制度以及实施细则.doc
- 《HBZ112-1986-材料疲劳试验统计分析方法》.pdf VIP
- 个人简历——【标准模板】.doc VIP
- 2013 kid box 3 yle单元测试答案键test answer key.pdf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