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跌宕起伏的目连戏文化
第一节 跌宕起伏的目连戏文化
池州即雄踞皖南的一朵奇葩。其历史悠久,素有吴头楚尾之称。地理位置优越,依山傍水、空扼大江、浸秋浦、镇齐山、清溪南来、九华东引。人文气息浓厚,素有“千载诗人地之称”。在如此优越的环境中,其所萌生的文化丰富也是名副其实了。除却前面早已为大家熟悉的九华山佛文化,傩戏文化,青阳腔文化外;在池州的山区,还散落着不为世人重视却异常珍贵的古老文化,她就是目连戏文化。
一、 目连戏在中国的源起与流播
戏曲行内人把以目连救母故事为题材的戏,称为目连戏。目连救母最早见于东汉由印度传入中国的《佛说盂兰经》:“古人傅相广济孤贫,斋僧布道,升天后封为‘天曹至圣劝善大师’,其妻刘青提不敬神明,杀害生灵,子罗卜劝解,刘氏矢口否认并在花园盟下毒誓,随后被打入酆(féng)都地狱。其子傅罗卜思母心切,决心往西天求佛救母。佛主感其诚,准其皈依佛门,赐号大目犍连,并锡杖、芒鞋,罗卜乃下地狱救母,并设盂兰盆会超度刘氏,全家升天。像女娲补天,嫦娥奔月有不同的传说一样,关于目连救母,民间亦有另一种说法,唐代宗年间,升平公主“金枝”与汾阳王郭子仪之子郭暧婚配后,咒骂公婆,四邻不合,抛米散金,横生事端。郭子仪唯恐万岁怪罪,既不敢说也不敢管,当了一段历史上最窝囊的老公公,郭暧亦无良计,只须多次采取暴力解决问题。对于金枝的骄奢蛮横,教而不化,唐王亦是束手无策,后悔自己对女儿的溺爱。为了教育金枝,聪明的郭子仪终于想到一招,他在府宅后院建了一个酆都城宫殿,设有十八层地狱,中坐阎罗,主生杀大权;旁侍人曹官,掌人间生死簿。牛头马面手执钢叉立门左右,并设无常鬼、玻璃鬼、通风鬼,报信鬼、勾命鬼等诸般鬼怪;个个锯齿獠牙,凶煞狞目,耽耽摄人。另设恶狗庄、蚂蚁庄、望乡台、金银桥、剥皮厅、勾心亭等,善者死后过金银桥,登莲花宝座,来世托生贵人,凡淫愚泼妇、忤逆之辈。坑蒙拐骗之徒、短斤少两之流,死后均受铜柱炮烙。剜眼割舌、剥皮扒心等酷刑,打入十八层地狱,变牛做马永世不得超生。冥宫造好以后,郭子仪扬言众人皆可看唯独金枝不行。金枝偏是叫向东偏往西。叫撵鸡偏撵狗的人,越不让她看她越要看。这日,她偷偷打开宫门,见无常鬼手拿勾魂套板坐于正中,金枝举步近前刚要去抓,只见无常忽地站起将她套住,吓得她是魂飞魄散,一个后仰躺倒在地,好久才清醒过来,继而看了许多关于十八层地狱的故事,由此联想到自己诸般恶行,不由胆战心惊、毛骨悚然,自此痛改前非判若两人,尊公敬婆,倍加贤孝。此时,唐王正因诞下如此忤逆之女忧虑成疾,郭子仪前去探望并告知事情经过,唐王听后不觉龙心大悦 ,病也不药而治病。为端正社风,教化天下不良之辈,遂传旨全国建城隍庙,内设地狱。后人据此编写了《目连救母》变文。除却上面的传说还有其他杜撰,但它们均是《盂兰盆经》的陪衬,多由民间老百姓自己想当然,不足以作为研究目连戏的正统资料。
在中国这样一个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国家,孝道就上升到了一个很高的层次。子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虽有些夸张也从另一方面凸显了我国古代对孝道的重视。但凡有孝心的人总会受到乡里的尊重,甚至得到皇帝的赏识,勇于救父的萦提、舍官侍奉祖母的李密、以泪感动竹子长出竹笋的孟宗……古代君主亦重视下属官员的品行孝道,汉代的举孝廉即时君主重视孝道的绝佳体现。
虽然关于目连戏的起源各家说法不一,但无论是罗卜救母还是金枝悔改或者其他等等,都是要通过戏曲这一演绎来宣扬孝道思想。
正是在这样一个孝道思想浓厚的社会环境下,目连救母以弘扬孝道被大家口口相传,家喻户晓,从东汉的佛经故事到南北朝时和尚的传唱再到唐朝的敦煌变文,经历了近千年终于在北宋东京成熟,在戏曲工作者的努力下走上舞台有序为证。作序于绍兴丁卯年即公元1147年的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追忆北宋末年东京汴梁的繁华,其中《中元节》条说“勾肆乐人自过七夕,便搬《目连救母》杂剧,直至十五日止,观众增倍。”从七夕至十五,连演七天可见目连戏的受欢迎程度。如果不是北宋的过早灭亡,目连戏定以其独具特色的魅力伫立在北方,然而,历史往往不能假设,金的南侵,致使北宋灭亡,北方民不聊生,众多的人民群众为躲避战乱举家南迁。这次中国历史上又一次人口迁徙不仅使得经济重心的南迁也使得正发展的如日中天的目连戏衰落下来,北方大地上,演绎目连戏的地方屈指可数,只是以一种元杂剧的形式零星的散落在民间,失去往日的规模。时至今日对于北方目连戏的恢复仍是力不从心,不能不说是目连戏文化上的一大遗憾。
与此相对应的,南宋政权在临安建立。北方人民带来的先进生产技术、生产经验大大的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与此同时也密切了南北方文化之间的碰撞和相互交融。经济的复苏、生活的稳定及人民在物质上宽裕,使得经历过战乱的人民再次恢复对文化的追求、精神的熏陶。天时地利人和,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