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二章 杂粮害虫及其防治
本章主要内容(重点: △ )
粘虫( △ );
螟虫类(△:玉米螟、高粱条螟、粟灰螟);
甜菜夜蛾;
蚜虫、蚧类(高粱蚜、玉米蚜,玉米耕葵粉蚧△ )。
上述各主要害虫的形态特征(实验课)、分布及为害、生活史和习性、预测预报及其综合防治方法。 ;;概 述
玉米杂粮类作物主要指玉米、高粱和谷子,它们的栽培面积广,占北方粮食作物面积的47%,产量占粮食总产量的40%。其中玉米栽种面积最大,全国种植面积约3亿亩,分布在约24个省、市、区,几乎遍及全国,北起黑龙江讷河,南到海南,均有种植,但主要在北方各省,其地位仅次于小麦(见表)。
2002年,世界玉米种植面积13750万公顷,总产60220万吨,平均单产4380kg/ha.。中国种植玉米2447.6万公顷,12500万吨,5100kg/ha. 。 ;;;; 河北省的玉米、高粱、谷子栽培面积在1996年分别为252.5、9.8、36.5万公顷,1997年分别为242.6、7.9、34.7万公顷。2000~2005年玉米播种面积分别为(总播种面积为905.5)266.4、(902.4)247.9、(899.1)254.3、(893.5)257.7、(863.9)248.9、(869.5)263.1万公顷(国统局/tjsj/ndsj/index.htm )。;鳞翅目;[背景资料:农业部发布的2009年全国农作物重大病虫害发生趋势预计:玉米病虫害总体中等发生,程度去年相当,发生面积8.3亿亩次。其中,病害以大小斑病、丝黑穗病、褐斑病、粗缩病、纹枯病和锈病为主,发生面积2.0亿亩次;虫害以玉米螟、粘虫、棉铃虫、蓟马、蚜虫、红蜘蛛、地下害虫为主,发生面积6.3亿亩次。
玉米螟一代幼虫在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等春玉米种植区偏重至大发生,华北、黄淮海和新疆中等发生,西南、西北等其他地区偏轻发生,发生面积1.2亿亩;二代幼虫在东北南部、华北北部偏重发生,黄淮、江淮、西南和新疆等地中等发生,其他地区偏轻发生,发生面积8000万亩;三代幼虫在黄淮、江淮、华北、西南地区中等发生,西北等地偏轻发生,发生面积6000万亩。棉铃虫在河北、河南等华北、黄淮夏玉米种植区中等至偏重发生,江淮和西北地区偏轻至中;等程度发生,发生面积5800万亩。蓟马在河北、山东等地中等至偏重发生,发生面积5100万亩。蚜虫在西北、华北、东北和黄淮海等春、夏玉米种植区偏轻至中等发生,发生面积5000万亩。红蜘蛛在山西、河北偏重发生,华北其他地区、西北、黄淮和江淮中等发生,全国发生面积3700万亩。小地老虎等地下害虫在山西、河北、四川、云南的部分地区偏重发生,其余地区中等及以下程度发生,发生面积7400万亩。另外,双斑萤叶甲在西北、东北、华北等地,耕葵粉蚧在华北大部仍呈加重发生趋势。中国农技推广网/Html/2009_02_24/2_1816_2009_02_24_51290.html;§2-1 粘虫
Mythimna (Pseudaletia) separata (Walker)
鳞翅目夜蛾科Lepidotera:Noctuidae。;; ;;1、迁飞的依据 :
(1)全国各地多年的诱蛾记录显示:大发生前后粘虫蛾有突增、突减现象。
(2)粘虫蛾大量标记回收试验。
(3)海面(渤海、黄海)捕蛾结果显示蛾峰与辽宁等地蛾量骤增同步。
(4)粘虫蛾生殖系统剖检:
突增期—卵巢发育进度大部分已达卵粒可辨或卵已成熟;
突减期—卵巢发育进度仅处于卵未形成阶段。
(5)粘虫飞翔力强(飞行试验及飞行肌解剖)。 ;2、迁飞路线 略,详见讲义等资料。
[背景资料]
我国科学家在国际上首次阐明了粘虫的迁飞行为机制,该成果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粘虫越冬行为规律”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李光博等);“粘虫迁飞行为发生于调控的生理、生态机制”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罗礼智等)。同时,我国对粘虫迁飞行为发生的生理、生态、行为和遗传等因素调控机制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明确了粘虫飞行肌结构与功能、飞行能源物质基础及动用、保幼激素JH对飞行与生殖系统的作用、生殖与飞行的拮抗作用、产卵前期和飞行能力的遗传力和遗传、环境因素(温湿度、光、幼虫密;度、食物等)对迁飞行为的诱导作用以及粘虫“决定”迁飞或繁殖的关键时期或最后“开关”理论及其调控机制等。
三、发生与环境关系
(一)气候条件
粘虫不耐0oC以下低温和35oC以上高温,各虫期适宜的温度在10-25oC,适宜的相对湿度在85%以上,即粘虫要求温暖高湿的条件。
粘虫不耐高温,有越夏现象;又不耐低温,在北方不能越冬,故也存在越冬问题,因此,长距离迁飞很可能是粘虫在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