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讲堂2考试.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法律讲堂2考试

法律讲堂2 本学期通识教育讲座标题: 杨月楼奇案 杨乃武冤案 3、百年文字狱之苏报案 4、张文祥刺马新贻 5、晚清科场第一案 叙述专题、谈个人体会 A、晚清科场第一案 故事具体发生在咸丰八年,也就是公元1858年。按照传统,这一年柏葰作为主考官来主持,他的官已经很高了,刚好是那年的八月,按照传统的科举制度,八月份举行的应该是乡试,就相当与省级的大考考一样,考中了的就叫举人。八月初六这一天朝廷大员们聚集在北京的午门外等着咸丰皇帝的任命,圣旨下来后被任命的是柏葰主考官,他当时63岁,他以前叫松俊,是蒙古人,案发后才在俊字上加的草字头,按照古代历法,是被处过极刑的人犯,会被官方把名字改动一下。柏葰当时是一品大官,军机大臣,协办大学士,可见他的地位不一般,还有两个副考官,一个叫朱凤标,官职尚书,另一个叫程庭贵,他是当时中央的最高监察机构,督察院左副都御使,还兼带户部侍郎,为了避免以后有人托关系和走后门,被安排住进了贡院。是专门用来举行乡试会试的大院落,贡院的大门上写着两个金字,就是我们所说的龙门。 张榜之日,参加科举的士子争相观榜。他们发现,名单中有一个叫平龄的满洲人中了举人的第七名。这个时候,就有人提出,平龄是个戏子怎么可以中举。按照传统科举制度,一旦科举得中,中举之人都要被褒封三代,即追溯举人之上三代,给他们颁发一定的荣誉。这个制度又衍生出一个配套的制度,也就是在三代之内,不可以有所谓的贱籍,否则有辱国家的名器。正当众士子议论纷纷之时,一位叫孟传金的御史给咸丰皇帝上了一道奏折。御史是言官,有责任把官场和社会上对国家体制的种种非议有针对性地向皇帝汇报。科考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人们又有如此多的议论,孟御史就尽言官之责,上奏说新任举人平龄身份有嫌疑,已在社会上造成不良影响,引得物议沸腾。而且经过他本人的一些了解,平龄的朱墨卷不符。 在阅卷环节中最重要的就是朱卷墨卷。平龄之所以受到指责,就是有人说他的墨卷和朱卷文字不符,人们怀疑朱墨卷中另有隐情。经过审查,专案组最后认定平龄的这两套卷子大有问题,问题出在错字太多。按照当时的科场条例,每一次、每一场考卷的错字太多,该考生将面临处罚,最严厉的处罚就是罚停几科,也就是几年不能参加科举考试。即使已经考中了举人,若被发现错字太多,重则革去举人身份,轻则剥夺在正常年份参加更高一级考试的资格。照此看来,平龄面临的最重处罚也不过是被革去举人身份。但是在这个案件审理的过程当中,当官员对平龄的朱墨试卷进行复核时,又发现了新的问题。这次乡试共有近三百名士子高中举人,在这三百份中试举人的卷子当中,经过复核查出了五十本存在不同程度问题的试卷。这五十本试卷又被分成了两类,一类被认为是存在可议、核议问题的;另一类一共有十二本,问题比较严重,根据当时负责复核试卷的兵部尚书全庆奏折,这十二本试卷应是查议。查议比核议严重许多,要依法追究责任。至此,由平龄一案牵连出的科场舞弊越闹越大,使得参与这次科考的同考官,人人难免嫌疑。咸丰皇帝接到全庆上呈的核查结果后勃然大怒,对主考官、副主考官非常不满。他立刻颁布了一道谕旨,着重强调要对主考官柏葰给予一定的惩处。这个态度和平龄一案刚发生时,专门下一道谕旨来安慰柏葰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圣旨说,柏葰革职,听候传讯;而对两位副主考,朱凤标和程庭桂两个人,则明确规定,让他们暂行解任,听候查办。这个谕旨一出,柏葰身上因内阁大学士、军机大臣等一系列官职与头衔带来的耀眼光环,瞬间散去。柏葰就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人臣极顶,跌入了政治生涯的谷底。 晚清科场第一案不只是一个乱世用重典的故事,耐人寻味的是它反映了当有法不依,法律条文成为一纸空文,人们对严重的罪行麻木不仁后导致的人心、风气的变化。作为工作勤恳、谨慎、周密而深得皇帝赏识、器重的一品大员,柏葰事后只接受了浦安16两银子的酬谢,因此他肯定不是为了贪图这区区16两银子而以身试法,他是囿于人情世故调换考卷以便关系人中举,他肯定认为这种行为已经习以为常,因此自己的行为并无不妥。柏葰确属罪有应得,但他又何尝不是腐败风气的牺牲品呢?当社会目睹违法行为麻木不仁甚至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这些违法行为就会逐渐变成社会的潜规则,甚至进一步变成显规则,结果必然是有法不依,黑白是非不分,公平公正荡然无存。在当代社会,也不会少有这种舞弊的案件,但是应该还有好多没有被发现而已。这个故事教育我们,法律就是为了公平,不管你的官位有多大,不管你的能力有多大,做好事你就是人们心中的神,做坏事你就会被终生流放,所以,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这句至理名言希望大家永远牢记于心! B、杨乃武冤案 清同治十二年十月,浙江省余杭县所在地余杭镇发生一起命案,豆腐店伙计葛品连暴病身亡。知县刘锡彤怀疑本县举人杨乃武诱奸葛品连之妻毕秀姑,毒毙葛品连,对杨乃武与毕秀姑重刑逼供,断结为“谋夫夺妇”罪,

文档评论(0)

baoyu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