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亲亲得相首匿制度之研究分析
亲亲相隐、让迷失已久的传统法思想返璞归真
2014年11月,当代著名学者、中国法学名家、西南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余荣根教授亲临贵阳市孔学堂,为广大师生进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关于“礼法传统与现代法治”的讲座。余教授亲和、幽默地为大家讲述了孔子学术思想的历程与我国近代法学的转型,使大家接受了一场中国传统法学优良思想的洗礼。
余教授表明在转型过程中,如何将中国五千年的无害的、有涵养的的法治文明与文化传统传承下来则成为现代法制建设的重中之重,并批判了现代法学教育的传统意识缺失。
在此不禁想到我国古代的亲亲相隐制度。汉代有“亲亲得相首匿”,是指在直系三代血亲和夫妻之间,除谋反、大逆外,均可互相隐匿犯罪行为(即包庇犯罪行为),而不负刑事责任。这一原则,来源于儒家的“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的理论。该制度经过几千年的世代相承,已成为中华民族文明进步过程中所创造的法律思想,且此法律思想已进化为一种传统的民族法律文化心理,上升为一种处于超稳定状态下的法律意识。纵观“亲亲得相首匿”制度的发展过程,不难看出此制度在彰显孝道的同时,又鲜明地反映出“儒法结合”、“礼法合治”下的人伦精神。这无疑是中国法制进程当中的一个亮点,作为中华法系最重要的成员,当时中国法的先进性、成熟性是无可置疑的,直至今日,都受到全球法学界的尊重。
“亲亲得相首匿”原则确认亲属有拒绝作证的权利及包庇犯罪可以减免刑责方面,在依据“亲亲尊尊”原则处理亲属相犯案件时强调刑事责任“亲疏有别”方面,西方法律特别是近代西方法律与中国传统法律不谋而合。1994年《法国刑法典》、1976年《德国刑法典》、1975年《意大利刑法典》均规定,知道近亲属犯罪而不告发、故意隐匿自己亲属、为亲属作伪证、帮助亲属脱逃,都不能认定有罪。
源于中国古代,惠及日、韩,远至欧美的“亲亲相隐”制度因着该制度有相当程度的合理性而广为适用。而中国当代法律却抛弃了这一制度,其司法实践中的危害也日益呈现。我国刑法规定窝藏、包庇罪在司法实践中追究的对象,多是犯有重罪的被告人的近亲属,夫妻、父子、兄弟双双入狱,留下的是孤儿寡母、老弱妇孺的事件频发,令人心寒。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因暴力犯罪加剧、社会矛盾升级,一些优良的传统法思想在各种思潮的相互碰撞与冲击的过程中,渐渐地被遗忘,被摒弃。现代法学教育的传统意识也逐渐缺失。不得引起人的深刻反思。
在此不禁想起曾轰动一时的佘祥林案件。当时此案一发,更令人深思的则是其案中案—佘母杨五香所遭受的悲剧。杨五香因反复上访和申诉,被有关部门以“包庇犯罪”和“妨碍司法公正罪”抓走。当关押九个月从京山派出所出来的时候。她变得又聋又哑,不会走路。出监后在病痛中捱了三个月后,这位倔强而爱子心切的母亲,在郁郁中去世,享年五十四岁。或许,佘祥林最终得到了平冤,可是那位母亲却永远地长眠于地下。
又想起我的邻居一家。邻居伯伯是我们当地的人大主任。去年八月份,因官场上的政治斗争,被当地纪委带走进行调查审问并被限制人身自由。那位婶婶因惧怕司法机关的审问以至将来的被强迫作证,迫于当地各方面的压力,自此便过上了东躲西藏、孤零漂泊的日子。一晃就是一载的春夏秋冬。最令人心酸的是,出事时,那家的儿媳已身怀六甲七八个月、且不提为这家伯伯深感惋惜,更让人哀叹的,则是这位婶婶的遭遇。我不知道,过年的时候,阖家团聚,她一个人孤零在外四处躲藏时经历着怎样的心酸;我不知道孙儿出生时,却不能相见的她有着怎样的心痛;我更不知道她历经四处漂泊、世态炎凉的人生百态同时每日倍增的对正处于关押中丈夫一切安危的牵挂和担心,对一家人未来的忧虑和恐惧以及每日慨叹人生苦短,世事无常时是怎样的心碎。
倘若在中国古代以及西方国家,因着古时的亲亲相隐制度或西方的容隐制度,这样的悲剧则不会上演。在这样的伦理纲常范围之下,对自己的亲人实行窝藏、包庇亦或为之上诉、申诉行为,则为伦使然,天理所致,法律无不确认这一亲属特权,尊重亲情伦理、关爱人性。孟德斯鸠曾说过:“为了保存法纪,反而破坏人性是为恶法,我们需要的不只是一个具有确定性的法的规范,我们更需要的法对人性的容忍和认可”。法律在某种意义上则应具有人性基础,当这种本能的情感与其他社会利益发生冲突时,当亲情义务与我们的法律义务发生矛盾时,更多的则应该考虑前者,这也是更好的尊重了人性。
纵观世界各国的法律规定,拥有着几千年文化历史,被世界多国广泛沿用的“亲亲得相首匿”制度的存在是有着极其合理的意义的。盲目抹杀该制度的做法是值得商榷的。
一、“亲亲得相首匿”符合我国现阶段国情,有利于保障社会稳定
当前,我国正处于转型时期,暴力犯罪加剧、社会矛盾升级,保持国家和社会的稳定成为一大任务。立法机关制定的一切法律必须顺应此前提,才能为国家的良性发展保驾护航。我国现行刑法中“亲亲不得相隐”的规定严重背离了我国几千年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