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建筑---防火PPT
;;21.1 建筑物的分类
21.2 耐火等级
21.3 建筑防火分区
21.4 安全疏散
21.5 防火构造
21.6 钢结构防火;21.1 建筑防火分类;;;燃烧性能; 难燃烧体,指用难燃烧材料制成的构件,或用带有非燃烧材料保护层的燃烧材料制成的构件。难燃烧材料指在空气中受到火烧或高温作用时难起火、难微燃、难炭化,当火源移走后燃烧或微燃立即停止的材料。如沥青混凝土构件、木板条抹灰等。
燃烧体,指用燃烧材料制成的构件。燃烧材料是指在空气中受到火烧或高温作用时,立即能起火燃烧或微燃,且火源移走后仍继续燃烧或微燃的材料,如如木材、纸板、纤维板等。
; 所谓耐火极限,是指任一建筑构件在规定的耐火试验条件下,从受到火的作用时起,到失去支持能力或完整性被破坏或失去隔火作用时为止的这段时间,用小时表示。
(1)失去支持能力。指构件在受到火焰或高温作用下,由于构件材质性能的变化,使承载能力和刚度降低,承受不了原设计的荷载而破坏。例如受火作用后的钢筋混凝土梁失去支承能力,钢柱失稳破坏;非承重构件自身解体或垮塌等,均属失去支持能力。
; (2)完整性被破坏。指薄壁分隔构件在火中高温作用下,发生爆裂或局部塌落,形成穿透裂缝或孔洞,火焰穿过构件,使其背面可燃物燃烧起火。例如受火作用后的板条抹灰墙,内部可燃板条先行自燃,一定时间后,背火面的抹灰层龟裂脱落,引起燃烧起火;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楼板使钢筋失去预应力,发生炸裂,出现孔洞,使火苗窜到上层房间。
(3)失去隔火作用。指具有分隔作用的构件,背火面任一点的温度达到220℃时,构件失去隔火作用。例如一些燃点较低的可燃物(纤维系列的棉花、纸张、化纤品等)烤焦后以致起火。; 所谓耐火等级,是衡量建筑物耐火程度的标准,它是由组成建筑物的构件的燃烧性能和耐火极限的最低者所决定的。
建筑物的耐火等级分为四级,一级耐火性能最高,四级最低。其构件的燃烧性能和耐火极限不应低于下表的规定。
一级耐火建筑为钢筋混凝土楼板、屋顶、砌体墙组成的钢筋混凝土混合结构;
二级耐火建筑与一级基本相似,但所用材料的耐火极限可较低;三级耐火建筑为木屋顶、钢筋混凝土楼板和砖墙组成的砖木结构;
四级耐火建筑为木屋顶,难燃体楼板和墙组成的可燃结构。;;21.3 建筑防火分区; 防火分隔物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固定、不可活动式的,如建筑物中的内外墙体、楼板、防火墙等;另一类是活动、可启闭式的,如防火门、防火窗、防火卷帘、防火水幕等。;规定防火分区的原则; (4)特殊用房如医院的重点护理病房、贵重设备和物品的储存间,在正常的防火分区还应设置更小的防火单元。
(5)使用不同灭火方式的房间应加以分隔,如配电房、自备发动机房等。
(6)高层建筑在垂直方向应以每个楼层为单元划分防火单元。
; 民用建筑的耐火等级、层数、长度和面积 ; 高层建筑的分类、防火分区及耐火等级 ;多层民用建筑的防火分区; (3)对于贯通数层的有封闭式中庭的建筑,或者是有自动扶梯的建筑,一般都是上下两层甚至是几层相连通,其防火分区被上下贯通的大空间所破坏,发生火灾时,烟气易于蔓延扩大,对上层人员的疏散、消防和扑救带来一系列的困难。
(4)建筑物的地下室、半地下室发生火灾时,人员不易疏散,因此地下室、半地下室的防火分区面积应严格控制在500m2。
; 对于厂房的防火分区,在防火分区内设有自动灭火设备时,厂房的安全程度大为提高,因此对甲、乙、丙类厂房的防火分区面积可增加一倍,丁、戊类厂房防火分区面积的增加则不限。当局部设置自动灭火设备时,则增加面积按该局部面积的一倍计算。
;21.4 安全疏散; 安全疏散距离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房间内最远点到房门的安全疏散距离;二是从房门到疏散楼梯间或建筑物外部出口的安全疏散距离。
(1)房间内最远点到房门的距离
为了保障房间内的人员能够顺利而迅速地疏散到门口,再经走道疏散到安全区,一般规定从房间内最远点到房门的距离不要超过15m。如达不到这个要求,要增设房间或户门。; 对于面积大、人员集中的房间,从房间最远点到安全出口的距离应控制在25m以内,安全出口相互间的距离也控制在25m以内,这样均匀地、分散地设置一些数量和宽度适当的出口,有利于安全疏散。
( 2)从房门到安全出口的疏散距离
在允许疏散时间内,人员通过走道迅速疏散,从房门到安全出口的疏散距离以透过烟雾能看到安全出口或疏散标志为依据。; 疏散距离的确定受一些因素的影响会发生变化,如建筑物内人员的密集程度、人员的情况、烟气的影响、人员对疏散路线的熟悉程度等。人员的情况主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中国储能技术与产业最新进展与展望暨《储能产业研究白皮书2025》发布.docx
- TCIC 046-2021 固体替代燃料定义与分类.docx VIP
- (高清版)B-T 9797-2022 金属及其他无机覆盖层 镍、镍+铬、铜+镍和铜+镍+铬电镀层.pdf VIP
- 24秋新版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同步生字卡-写字表字帖.pdf VIP
- 高中英语-The-Best-Medicine教学课件设计.ppt VIP
- 环境应急预案培训课件.pptx
- 中药药效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研究思路.pptx VIP
- 污水处理厂淹溺培训.pptx
- 不动产多测合一测绘技术设计书.pdf VIP
- 《电力电子技术》教案.pdf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