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第七讲 西方近现代的教育思想.ppt

[教育学]第七讲 西方近现代的教育思想.ppt

  1. 1、本文档共6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教育学]第七讲 西方近现代的教育思想

3.教育思想 卢梭在教育上的主要贡献是他的“自然教育理论”,这是他针对封建经院主义教育违背自然、戕害人性而提出来的。卢梭强调对儿童进行教育必须遵循自然的要求,顺应人自然的本性,以培养“自然人”、“自由人”为目的。他说:“我们在出生的时候所没有的东西,我们在长大的时候所需要的东西,全部都要由教育赐予我们。” 教育的来源有三个方面——受之于自然、受之于人、受之于事物。他说:“我们的才能和器官的内在的发展,是自然的教育;别人教我们如何利用这种发展,是人的教育;我们对影响我们的事物所获得的良好经验,是事物的教育。” 。 我们可以看出,卢梭的自然教育理论顺应了资产阶级教育的要求,从人的本性出发,顺应自然发展原则,打破了陈腐守旧的经院主义教育传统,具有历史进步意义,但他明显夸大了自然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把儿童的本性过分理想化,忽视了教育的价值和教师的正面指导作用。他试图根据儿童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给教育分期,无疑是一种可贵的尝试,只是带有一定的主观臆测性,缺乏严格的科学依据。 三、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 (一)生平 约翰·菲力德力赫·赫尔巴特(Jonan Friederidh Herbard,1776—1841),19世纪欧洲资本主义上升时期德国著名的教育家、哲学家和心理学家,出身于奥登堡的一个律师家庭,他的初等教育是在母亲和家庭教师的协同教导下完成的,12岁进入奥登堡拉丁古典文法中学学习,18岁升人耶拿大学, 1797年大学毕业后,前往瑞士担任家庭教师,从此开始了他的教育生涯。1802年在哥丁根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并在该校任教,讲授教育学、心理学、哲学和逻辑学,在此期间,他撰写了《裴斯泰洛齐直观教学之门》、《对于裴斯泰洛齐教授方法的批判》等文,并于1806年完成了其教育代表作《普通教育学》一书。他写的著作还有:《哲学概论》(1813)、《心理学教科书》(1816)、《科学的心理学》(1824—1825)、《关于心理学应用于教育学的几封信》(1831)、《教育学讲义纲要》(1835)、《心理学研究》(1840)、《哲学辞典》(1841年)等。 (二)政治、哲学思想 赫尔巴特的社会政治观及其教育理论体系不同程度地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的两面性。他的社会政治观基本上是拥护封建贵族的利益,维护现存的社会秩序为宗旨的,带有很大程度上的保守性。赫尔巴特的哲学观深受康德等人的唯心主义哲学的影响,认为宇宙是由无数绝对的“实在”(精神实体)构成,它们是永恒不变的,独立存在的,不可知的。人的灵魂也是一种不变的“实在”,灵魂和肉体是独立存在的,只有两者结合才能成为人。观念是以灵魂为主体的,是人的心理活动的最简单、最基本的要素。由于力量和强度的不同,观念分“上意识阈”和“下意识阈”。赫尔巴特是第一个提出“下意识”概念的人。他还认为人的情感、意志、记忆、回忆、遗忘、兴趣等心理活动都是观念活动的结果。儿童在原有基础上形成新观念的过程称统觉,教学中的注意、兴趣都与统觉有紧密联系。 赫尔巴特伦理学的基本原理是他的五种道德观念说,即每个人都应具有“内心自由”、“完善”、“仁慈”、“正义”和“公平与报偿”五种永恒的美德,这是巩固世界秩序、维持现存社会的永恒真理和道德标准。所谓“内心自由”要求社会成员的意志能受制于内心的理性判断。如果解决不了问题,就要用“完善”的观念,即用多方面的意志力和坚强的毅力,这是实现德育的基础。假若还想去扰乱社会秩序,就需要用“仁慈”了,要求每个人都能忘我地为别人谋利益,不与别人发生冲突。但实际上,冲突还是难免的,这就得用“正义”的守法观念去调节,否则,那只好用“公平与报偿”的观念,对恶行给予严厉打击,给善行予以褒奖。 2.论教学。他分析论证了德育与智育的内在联系,明确提出了“教育性教学”的思想。“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设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了手段的目的。” 赫尔巴特还认为教学必须激发学生的兴趣。他把兴趣分为两大类六种,第一大类称自然的或“知识”的兴趣,包括经验的、思辨的、审美的兴趣三种;第二大类称历史的或“同情”的兴趣,包括同情的、社会的、宗教的兴趣三种。 经验兴趣表现为观察自然的愿望,应设立自然(博物)、物理、化学、地理等学科;思辨兴趣反映喜欢思考问题,而应设有数学、逻辑、文法等学科;审美兴趣体现对各种现象都愿进行艺术评价,应设有文学、唱歌、图画等学科;同情兴趣则指愿同一定范围的人接触,而应设有外国语(古典语和现代语)、本国语等学科;社会兴趣指愿与社会上较广泛的人接触以尽公民职责,而应设有历史、政治

文档评论(0)

qiwqpu54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