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高考]诗歌的形象
2009年高考复习专题 读懂诗是关键 1、懂得基本常识 2、分清题材类别 3、重视诗歌标题 4、推敲关键词句 5、做到知人论世 6、利用诗后注解 7、注意诗中典故 8、理顺颠倒句法 1、懂得基本常识 ②怀古诗 主题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通过昔盛今衰,来借古讽今;一类是通过赞扬古人建功立业的事迹,表达自己渴望建立功业的心情,同时,委婉地对现实进行批评。 ③边塞诗 大都以描写战争为主题,或表现战士们奋勇杀敌,或揭露战争的残酷性,非正义性。 ④思乡诗 抒发的感情或是羁旅愁思,或是思念亲友,或是征夫思乡。 ⑤咏物言志诗 通过对物的独特观察和描写,来表达自己的精神、品格和理想。 ⑥写景抒情诗 通过描写景物,抒发自己的忧愁哀思或远大理想以及对人生独特的体验和认识。 ⑦闺怨诗 一类是妇女对丈夫的思念,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一类是对易逝青春的哀怨,对自由自在幸福生活的向往。 ⑧哲理诗 意境深远,启迪心扉,为人们所传诵、称引。 3、重视诗歌标题 近试上张水部 朱庆余 洞房昨夜停红烛, 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 画眉深浅入时无? 4、推敲关键词句 村 行 王禹偁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荠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6、利用诗后注解 与诸子登岘山 孟浩然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注]羊公碑:后人为纪念西晋名将羊祜而建。 7、注意诗中典故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8、理顺颠倒句法 例如: 1、杜甫《月夜》:“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 “香雾湿云鬓,清辉寒玉臂。”) 2、钱起《谷口书斋寄杨补阙》:“竹怜新雨后,山爱夕阳时。”( “怜新雨后竹,爱夕阳时山。”) 3、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青海长云暗雪山,遥望孤城玉门关。” ) 一、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 1、偏重叙事的主要指诗中的人物形象。 2、偏重抒情的主要指诗歌抒情主人公形象。 3、偏重写景的主要指诗中的景象或物象。 分析意境型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作者简介 朱淑真,南宋女诗人。生卒年不详。号幽栖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生于仕宦家庭,幼聪慧,喜诗词,工书画,晓音律。相传因婚姻不幸,抑郁而终。其词清新婉丽,情真意切,忧怨悲愤,跌宕凄恻。有诗集《断肠集》、词集《断肠词》(因自伤身世,故以“断肠”名其诗)。 “却疑春色在邻家”,可谓“神来之笔”,造语奇峰突起,令人顿时耳目一新。这一句乃是全篇精髓,起了点铁成金的作用,经它点化,小园、蜂蝶、春色,一齐焕发出异样神采,妙趣横生。古人谓“诗贵活句”(吴乔《围炉诗话》),就是指这种 最能表达诗人独特感受的新鲜生动的诗句吧。 王冕自幼家贫,白天放牛,晚上到佛寺长明灯下苦读,终于学得满腹经纶,而且能诗善画,多才多艺。但他屡试不第,又不愿巴结权贵,于是绝意功名利禄,归隐浙东九里山,作画易米为生。“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两句,表现了诗人鄙薄流俗,独善其身,孤芳自赏的品格。诗人将画格、诗格、人格有机地融为一体,字面上在赞誉梅花,实际上是赞赏自己的立身之德. 杜荀鹤出身寒微,虽然年青时就才华毕露,但由于“帝里无相识”(《辞九江李郎中入关》),以至屡试不中,报国无门,一生潦倒。埋没深草里的“小松”,不也正是诗人的自我写照? 由于诗人观察敏锐,体验深切,诗中对小松的描写,精炼传神;描写和议论,诗情和哲理,幽默和严肃,在这首诗中得到有机的统一,字里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高等教育]广告学理论.ppt
- [高等教育]广播电视概论.doc
- [高等教育]巴蜀文化地理 2.ppt
- [高等教育]应用写作 第十二章 函 会议纪要 议案.ppt
- [高等教育]应用文写作模拟试题写作部分的思路提示.doc
- [高等教育]形势.doc
- [高等教育]形势与政策《走和平发展道路是我们必然的选择》.doc
- [高等教育]形势与政策学习报告.doc
- [高等教育]形势与政策学习感想.doc
- [高等教育]形势与政策课.ppt
- 多点监督与特征融合校准:目标检测算法的创新与突破.docx
- 南宁市门诊HIV_AIDS患者抑郁状况剖析与影响因素探究.docx
- 医疗过失犯罪中客观归责理论的精准适用与深度解析.docx
- 南宁市低碳经济发展研究.docx
- 清解瘀毒胶囊对脑出血大鼠血红蛋白毒性作用及机制探究.docx
- 内蒙古赤峰市元宝山区农村小学教师培训:现状、问题与突破路径.docx
- 泉州开发区国有资产投资经营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基于区域经济与市场环境的分析.docx
- 能源利用效率与经济增长方式的深度耦合及中国战略抉择.docx
- 分布式信号波达方向 - 时延联合估计算法的深度剖析与创新探索.docx
-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校园精神传播的创新变革.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