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岩溶地质调查报告2016年-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
中国岩溶地质调查报告
(2016 年)
在国土资源部正确领导和财政部的大力支持下,中国地
质调查局会同相关省级人民政府及其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组
织实施了一系列岩溶地质调查项目,完成 1:25 万水文地质
环境地质调查78 万平方千米,1:5 万水文地质调查30 万平
方千米,1:5 万岩溶塌陷调查3 万平方千米,建立了10 处石
漠化综合治理示范区,调查具有开发价值的岩溶洞穴和天坑
3000 多处,在有效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取得了突出成
就。在岩溶动力学理论、岩溶石笋高分辨率测年、岩溶人工
增汇和岩溶地下水探测等方面实现了重大科技创新。牵头承
担国际地质对比计划,建立全球岩溶碳循环监测站,为推动
全球岩溶合作研究与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岩溶地质调查有效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在解决
人畜饮水困难、石漠化治理示范、洞穴探测、碳汇调查、塌
陷易发区评估和岩溶油气储层评价等6 方面取得突出成就。
一是查明西南8 省(区、市)岩溶区地下水资源开发利
用潜力534 亿立方米/年,实施地下河开发利用示范工程20
多处,钻探成井8000 多眼,解决了 1500 万人饮用水困难,
为抗旱找水做出了突出贡献。
二是发现西南 8 省(区、市)岩溶石漠化面积由 2005
年的13 万平方千米减少到2015 年的9.2 万平方千米。总结
1 / 4
出4 种石漠化综合治理模式,可在西南岩溶区300 个县石漠
化治理中推广应用。
三是调查了3000 多个岩溶洞穴和天坑的开发利用条件,
指导建设52 处岩溶国家地质公园、7 处世界岩溶地质公园、
11 处世界岩溶自然遗产以及500 多处旅游洞穴开发,产生了
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
四是评价得出我国岩溶地质碳汇潜力为 4000 万吨/年,
近 10 年西南岩溶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增加的岩溶碳汇量
为2500 万吨,查明不同生态环境背景条件下岩溶碳汇差异,
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提供了重要支撑。
五是圈定岩溶塌陷高易发区面积 34 万平方千米,年均
发生岩溶塌陷灾害150 多处,涉及41 个地级以上城市和143
个县级城镇,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和油气管线等重大线性工
程受岩溶塌陷影响的总长度达7200 多千米。
六是在塔里木盆地、鄂尔多斯盆地和渤海湾盆地,调查
研究了深部古岩溶发育规律和碳酸盐岩油气储存机制,圈定
油气聚集有利区 30 万平方千米,建立了古岩溶发育结构的
地球物理响应模式,指导油气勘探开发取得良好成效。
二、调查与研究相结合,在岩溶动力学理论、岩溶洞穴
石笋高分辨率测年、人工干预固碳增汇技术和岩溶地下水探
测等4 方面实现重大科技创新,达到世界一流水平。
一是研究和总结岩溶区碳、水、钙在地球多圈层中的互
2 / 4
馈机制与动态循环演化机理,创立了岩溶动力学理论,为有
效解决岩溶区重大资源环境问题和全球气候变化研究提供
了理论指导。
二是利用微区取样技术,通过同位素微量测试,准确获
得石笋中记录的季节尺度历史气候变化信息,恢复重建了高
精度的古气候和古环境变化历史,为预测未来气候变化趋势
提供了科学依据。
三是创新流域尺度岩溶碳循环研究方法,提高了评价精
度。研发陆地植被、土壤改良、引入外源水和沉水植物等人
工干预固碳增汇技术,引领了国际地质碳汇研究新方向。
四是研发了高精度大深度地下水探测技术,提高了岩溶
地下水探测精度,定井成功率由 30%提高到 70%以上。指导
2010 年西南和2011 年北方四省抗旱找水打井,成井率分别
达到了87%和95%。
三、积极开展国际地质对比研究和技术培训,建立全球
岩溶碳循环研究基础台站,为推动国际岩溶合作与岩溶学科
发展做出了4 方面重要贡献。
一是连续成功牵头申报 5 个岩溶国际地质对比计划
(IGCP)项目,组织开展岩溶形态组合、岩溶作用与碳循环、
岩溶生态系统、岩溶含水层以及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等对比研
究,为国际岩溶研究中心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二是建立了全球 39 个岩溶碳循环监测站,对土地利用
3 / 4
变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