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乡下人家》教学设计(好)
巧用《评价标准》,找准教学点
———《乡下人家》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组课文以“走进田园,热爱乡村”为主题。意在让学生通过朗读,感受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园美景,体验自然质朴的田园生活,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乡下人家》是本组第一篇精读课文,它用质朴而生动的文字向读者呈现出一幅田园风光的写意画卷。课文通过描绘一个个自然、和谐的场景,展现了乡下人家朴实、自然和谐、充满诗意的乡村生活,也赞扬了乡下人家热爱生活、善于用自己勤劳的双手装点自己的家园、装点自己生活的美好品质。作者在写作方法上主要体现了以下三个特点:1、朴实语言,诗意生活。2、看似无序,实则有序。3、运用拟人描写,表达喜爱之情。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乡下人家》是一篇非常优美的写景散文,它用质朴而生动的语言向读者呈现出一幅田园风光的写意画卷。因此,本设计从学生认知水平,学习心理和发展需要出发,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通过悦读、悟读、品读等多种方式让学生悟出文本内涵,悟出文本滋味,悟出心中的“哈姆雷特”。此外,我还会根据《评价标准》156页的例2和157页的例2、课后练习题以及本组课文的训练点来找准训练点,并在教学中扣“点”设计练习题,力保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高效。
教学点:
根据《评价标准》、本组课文的训练点、本课的课后练习题以及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我找到了以下三个教学点:
指导学生在读中想象画面。
体味优美语言,积累精彩句段。
3、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和叙述顺序。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好词佳句。
3、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体会作者的喜爱之情。
4、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学习作者通过描写和乡下人家最密切相关的景、物来抒发情感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能随文章的叙述在头脑中浮现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从而感受到乡村生活的美好。
教学难点:一是体会从平凡的事物、普通的场面展现出来的乡村生活美,特别是从未接触过农村生活的城市的孩子;二是了解课文在空间、时间上交叉叙述的顺序。
教学准备:乡村生活的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点:
1、指导学生在读中想象画面。
2、引导学生体味优美语言。(重点体会对比、拟人手法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题,学习生字。(设计意图:一方面是为了让生活在城里的孩子更直观形象地了解乡村生活;另一方面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想,为学生降低走进文本的门槛,学生会更容易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1、出示多媒体课件,激发学习兴趣。
(1)课件出示课前拍摄的乡村生活图景。(在老师的老家拍摄。)
(2)学生汇报欣赏后的感受。
2、导入。
欣赏完老师的家乡美景后,作者陈醉云也要带我们走进一个美丽的乡村,这节课就让我们一齐来学习第21课《乡下人家》(板书课题)
读题,释题。(重点理解“人家”)
(2)学习生字词。(过渡语:老师先检查大家学习生字词的情况)
①通过多种形式熟读生字词。
②师范写“率”字并提醒学生这是一个多音字。
③学生在《写字教材》上书写。
(3)围绕课题质疑。(预设学生问:乡下人家是怎样的?)
二、带着质疑,直奔中心。(设计意图:疑是学生深入学习知识的起点,也是闪现智慧火花的开端,这正如古人云:“学则须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所以我设计了这一个教学环节,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把读“读与思”结合起来,带着疑问有目的地去读书。)
1、学生用跳读的方式找出文中的中心句,并用“——”画起来。
2、汇报。(师相机板书: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
3、通过不同形式朗读中心句,读后说体会。(课件出示中心句,想:从“独特、迷人”这两个词语,你体会到了什么?)
4、仿写中心句。
★★“扣点”设计练习题:我们的校园,不论( ),不论( ),都( )。
5、围绕中心句质疑。(预设学生问:为什么说“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
三、带着质疑,读画面,悟画面,想画面。(设计意图: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同时《评价标准》156页的例2也要求学生想象“雨后春笋”的画面,加上本课的学习重点是引导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所以在教学中我会给学生广泛的想象空间。)
1、学生迅速默读课文。要求:
(1)读画面。(想一想课文一共描写了哪些美丽的画面?并试用小标题概括出来。)
(2)悟画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