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预设“有效问题”.doc

  1. 1、本文档共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预设“有效问题”

预设“有效问题”,使阅读教学走向高效 每一个文本都是一个等待发掘和探究的未知世界。阅读一篇课文就是主体与文本作者一次次对话的过程,也是一种探究学习的历程。教师与文本对话,是读出并体验作者在文章中所传达的情感、意志、观念,并把负载这一内容的言语形式巧妙传递给学生,构建学生最近发展区的对话课堂。 因此,教师只有通过对教学内容的潜心研读及对教学对象的深入了解,才能设计出精当的“有效问题”。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对教学内容要做深入浅出的分析,既要能高瞻远瞩,又要能体察“生”情,既能对课文有整体的感知和把握,又能对课文的局部进行精细的分析和深刻的领会。这种问题应该是学生必须考虑但未曾想到的问题,是学生曾经想到但未作深入思考的问题。 一、细读文本,把问题问得大气些 如教学《刷子李》,一篇长达1400多字的文章,解读成“一张名片”;“一篇日记”“三个板快”——我眼中的刷子李,曹小三眼中的刷子李,我们眼中刷子李;“三个标点”——“!、?、!”。这样的文本解读体现了一种教学智慧,是教师深入研读文本后的一种浅出,这种浅出让学生眼前一亮,形成了阅读教学的张力。 在这样的教材理解上,然后开始设计提问,彰显教学环节的从容、大气、梯度: 问题一:“边读边想,刷子李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走进我眼中的刷子李。” 问题二:“曹小三到底有什么所见、所想呢,让我们一起走进曹小三眼中的 刷子李。” 问题三:“现在回过头来让我们再看看这些规矩,你又觉得怎么样?为什么立下这样的规矩?(我们眼中的刷子李) 这种教师与文本之间所造成的异乎寻常的认知效应和情感体验,是学生走向文本、走向语境的精神动力,也成为一种推动语文课堂教学进程的内趋力。 二、主问题引路,细问题护航 探寻“有效对话”最佳途径,对于课堂状态来说,应该是“简约而不简单”。教师要开掘文本的内涵,设计精当的问题,在触一发而动全身的话题感召中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的深处,体悟文本的蕴蓄,促使学生思维的发展,使“对话”纵横课堂教学的方方面面。 教学《草船借箭》时,对教材进行大胆合理取舍、提炼主题,通过语言形式的获取和意义建构,促发以“笑“为主问题的阅读对话,生发出一堂简约、深刻的语文课堂。 我们看: 课前谈话聊“笑”:“你们都看到什么笑了?”看似闲聊实则是一个伏笔! 整体感知引出“笑”:谁来介绍一下,你印象最深刻的是谁? 重点研读聚焦“笑::对诸葛亮的“笑”,你有脑海里会产生什么问题?如“船已经靠进曹军水寨,为什么诸葛亮还“笑”着,难道他不怕死吗?”“他在笑谁,这是一种怎样的笑”一个个问题引导学生感知笑、解读笑。 最后读写结合迁移“笑”:“读了草船代箭的经过,你眼前会出现诸葛亮怎样的笑呢?请你展开联想:诸葛亮在笑什么,因为什么,这是一种怎样的笑? 这节课中,通过解读文本,确立教学主题,用精、少、实、活的主要问题激活课堂,串联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螺旋渐进,层层深入,引起学生整体性阅读,直指教学目标,达到高效的课堂对话生成。 当然,有了主问题的支撑,课堂就有了骨架,但是如果只有“主问题”,而没有教学细节的支撑,课堂就没有了血肉教学必将显得苍白、空虚。 再看《景阳冈》教学的问题设计: 导入后引出主问题展开教学:“他(武松)有哪些特点呢?这个问题就交给同学们去发现。请同学们快速地浏览课文,找一找划划并用四个字概括。” 在体会武松的“神勇”时,扣住了一个动词“按”抛出了几个细问题:“这是怎样的按?” “按得老虎怎么样?” “闪用了这么多次,中国人最忌讳这样了,换成“避”和“躲”好吗?”…… 有了这些细节问题的支撑,学生的思维被多次击活,回答自然就异彩纷呈了。武松的勇猛、机智的的特点就自然跃然纸上,主问题的解决就水到渠成! 三、创设问题情境,激活思维深度 新颖的问题情境总是能激发人的兴趣,激励人的创造性思维,激活人的探究欲望,让学生尽快进入问题情境。尧斯指出:“如果一部文本用一览无遗的方式组织其因素,我们作为读者就只好厌倦或者拒绝这本书,或者怨恨想将我们完全置于被动的企图。”阅读如此,阅读教学也是一样,学生厌倦课堂甚至拒绝课堂,是因为我们的语文课一览无遗,是因为老师无法在学生心中制造一波又一波的张力。

文档评论(0)

yan69869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