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演示文稿演讲PPT学习教学课件医学文件教学培训课件
芸薹根肿菌 芸薹根肿菌 (Plasraodiophora brassicae Woron)是 一 种土传性活体寄生菌,专性寄生于十字花科植物,导致根肿病的发生。 植物病原菌致病机理研究进展 13级植物保护三班植物免疫学第三小组 成员:李昶、严天文、周林、李岩、赵鹏鹏 学号 71 72 73 74 75 水稻细菌性褐条病致病机理研究发展 水稻细菌性褐条病 目录 概述 水稻细菌性褐条病及其致病细菌 细菌IV型菌毛 细菌的VI型分泌系统 pilP基因在A.oryzae上的功能小结 A.oryzae RS-1的致病机理研究 概述 水稻细菌性褐条病的病原物早先被报道为丁香假单胞菌属致病变种(Pseudomonas syringae pv.panici(Elliott)),后来经深入比较研究,确定其病原物为Pseudomonasavenae。随着科学家对细菌分类的不断完善,Pseudomonas属中非荧光菌独立成多个属,其中avenae被归入嗜酸菌属(Acidovorax)并命名为Acidovorax avenae subsp.avenae。 值得一提的是,这个亚种中包含了引起麦类细菌性褐条病和引起水稻细菌性褐条病的病原,后来为了更明确起见,又将其中水稻细菌性褐条病的病原确立Acidovorax oryzae。根据最新的细菌分类及命名规定,在本实验中,将水稻细菌性褐条病原统一为Acidovorax oryzae,实验过程用到的菌株为由本实验室分离并保存的(A.oryzae RS-1)菌株。 水稻细菌性褐条病及其致病细菌 水稻细菌性褐条病的发生与危害及其病原物 水稻细菌性褐条病的防治 水稻细菌性褐条病的发生、危害及其病原物 我国的水稻细菌性褐条病主要发生在南方地区,在广东、广西、福建、四川、浙江、江苏、江西、湖南、湖北及台湾等地区均有发病记录;近年来,这种病害有蔓延至北方稻区的趋势;。 发病初期,叶片或叶鞘上出现近圆形褐色小斑点,随着发病严重,斑点逐渐扩展呈边缘清楚的褐色长条斑,并蔓延到整个植株。 严重时整个颖壳变褐,并深入米粒使之呈褐色,多秕谷,甚至颗粒无收。 水稻细菌性褐条病的防治 在综合防治方面,需要搞好农田基本建设,加强田间管理,建立合理的排灌系统,这样可以有效避免洪水发生时淹灭稻田。另外,灌溉时要防止深灌积水以避免稻株相互感染。对于已经被淹没的农田,应该及时排水晒田,清洗泥沙,防止病害流行。对于初发病或发了病的田块,要立即每亩撒施石灰或草木灰30-40斤,同时喷洒农用链霉500-600倍液。 细菌IV型菌毛 细菌菌毛的生理功能和分类 细菌IV型菌毛与细菌的游动性、生物膜形成以及致病性的关系 细菌菌毛的生理功能 菌毛(Pilus)存在于大多数革兰氏阴性菌及少数革兰氏阳性菌的细胞表面。与鞭毛相比,他们通常更细、更短而且直硬,可将其分为两大类普通菌毛(Common Pili)和性菌毛(Sex Pili或Conjugal Pili)性菌毛比普通菌毛略粗。 细菌通过细胞的暂时沟通而将遗传物质转移,这个过程叫做“接合(Conjugation)”。 大量的实验证据显示,性菌毛是细菌接合时遗传物质的通道:性菌毛与与接受细胞(Recipient Cell)上的受体蛋白(Receptor Protein)结合,去聚(Depolymerisation)作用产生,性菌毛缩短,将两个细胞拉近,质粒或者染色体DNA可通过性菌毛的桥梁作用转移到另一个细胞中。 IV型菌毛组成结构 细菌IV型菌毛与细菌的游动性的关系 早在上世纪70年Henrichsen等研究表明细菌在固体表面运动的能力,即细菌的“游动性(Twitching Motility)”,是由IV型菌毛的收缩产生的,它是细菌表面的一种移动方式,细菌通过这种方式产生菌落边缘的菌圈 。细菌的吸附和在寄主细胞上的定殖能力是其侵染寄主、使寄主致病的第一步。 当细菌细胞单个存在时,并没有游动能力。 细菌IV型菌毛与生物膜和致病性形成的关系 生物膜是细菌在物体表面形成的高度组织化的多细胞结构,是细菌为了适应环境而采取的一种生存方式,可以帮助细菌逃避机体免疫和抗菌药物的杀伤作用。 细菌的VI型分泌系统 细菌的分泌系统和VI型分泌系统的发现; T6SS的结构组成; 细菌的分泌系统和VI型分泌系统的发现 细菌的分泌系统(Secretion System)是一个类似于注射器一样的结构,它与细菌的致病性密切相关。致病性细菌通过分泌系统将胞外蛋白或效应蛋白运送入外界环境,或者直接作用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