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医药卫生]关注用药引起的药物热
关注药物热 合理用药 医药保健UC聊天室 反冲力 药物热是临床上较常见的药物不良反应,且易误诊为其他原因的发热,这在家庭用药中也需要十分注意。据统计表明发生率约40% 左右。齐俊英等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光盘)1 770例发热待查或发热原因不明病例中,药物热21例,占1.19%。 药物热是由于患者因使用某一种或多种药物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发热,是临床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之一,亦为发热的常见病因。包括了变态反应性和非变态反应性两种类型。 近年不合理用药和各种新药的不断问世,其发率逐渐增多。 要重视“药物热”的问题。资料表明:使用抗生素很容易发生“药物热”,对感染科出院病人的“最后诊断”进行统计,发现住院期间合并发热的患者中竟然有超过20%的患者为药物热。在参与全院会诊中,发现在外科手术后较长时间伴发热的患者中药物热所占比例更高。所以加强对药物热的识别和认识显得非常重要。 特殊的病例 男性患者,发热时间1月余,入住感染科之前,曾用多达15种抗细菌药。患者由家属用平车推入病房,平车的头部还放着一大口袋抗生素。 入院后在两天时间内完成了常规检查,包括血液培养等。除了体检发现颈部有呈串珠状、?黄豆粒大小的肿大淋巴结外,没有其他特殊体征,初步辅助检查没有可资确诊的结果。 特殊的病例 在等待外科医生做淋巴活检的时间里,医生根据患者的病情,加强了营养支持治疗,停用所有抗生素。结果,患者在入院后第二天体温开始下降,第三天体温正常。有趣的是:在等待做活检的3天内,颈部肿大的淋巴结均已经不可触及。其实类似病例还很多。 药物热的发生机理 药物热的产生取决于多种因素,并非某种药物特征性的反应,通常与机体的高敏感性反应和患者体质的特异性反应有关,引起药物热的确切原因至今还不清楚。 非变态反应性药热 外源性致热源的作用:包括第一,使用了被致热源污染的药物或液体,严格地讲这不应归类于药物热。第二,大多数细胞因子的基因工程产品,如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等,由于其结构的特殊性,在使用之初或整个使用过程中可见发热反应。另外,注射菌苗或蛋白质疫苗所致发热亦属此列; 给药途径:静脉给药时引起的静脉炎导致发热,肌注时因局部引发无菌性脓肿导致发热。 药热与变态反应 目前普遍认为,药热与变态反应有关。 有些药物为半抗原,本身无免疫原性,一旦与体内的载体物质如白蛋白、变性DNA或细菌代谢产物结合,形成“载体-半抗原”复合物后则具备了抗原性,可激发机体免疫系统,产生包括针对自身成分在内的免疫应答。 与药热有关的这种变态反应以Ⅲ型,即免疫复合物型多见,也可能为Ⅱ型或Ⅳ型变态反应。 患者可伴有皮疹,关节痛,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哮喘等。 因药物过敏反应所致在药物热中最为常见,又称其为药物过敏症。患者可伴皮疹、关节痛、嗜酸粒细胞增多、哮喘发作等过敏表现。 临床药理学的研究结果支持药热为变态反应的推测: ①药热与药物的药理特性无关,可表现为速发性,也可以是迟发的; ②药热的发生率与药物用量无线性关系; ③停药后的较短时间内药热消失; ④某种抗菌药物仅在少数病人产生药热,可能与特异体质有关; ⑤药热常与皮疹同时出现。 致病药物 最为常见的药物: 磺胺类、两性霉素B、青霉素类、博莱霉素、更生霉素、青霉胺、抗组胺药、甲基多巴、苯妥因钠、阿托品、水杨酸类、甲状腺素、肾上腺素等。 较常见的药物: 头孢菌素类、利福平、链霉素、别嘌醇、硫唑嘌呤、西米替丁、丙基硫氧嘧啶、肝素等。 偶见致病药物: 氯霉素、四环素、洋地黄类、胰岛素、中药等。 退热药致药物热???? 安乃近、复方安基比林等退热药可引起发热,但由退热药所致却少为人知。一般在第二次使用或长期使用某种退热药后出现,其特点是服药后体温升高,若继续服用,热持续不退,病情难以解释,停药后热则自退。 临床表现和诊断 多数患者仅表现为发热,而无其它症状。有些出现不伴有体温升高所致的心率加快。 药物热患者体温虽高,但一般情况良好,心率也不很快。 有些药物过敏、药物热患者在发展至高峰时,用任何药物都能够加重病情。 如果发热由外源性致热源引起(如输液反应)或使用阿托品类药物或药物热伴有明显的过敏现象,如皮疹、关节疼、喘息等诊断也不难。值得警惕的是不伴药疹的药物热。 原发病已好转,而体温仍高或体温一度下降后再度升高。临床上对找不到引起发热或发热加重的确切原因,均要考虑药物热的可能。 若停药后体温在24~48小时内恢复正常,则强烈提示药物热;若再次用药后又出现发热则确诊无疑。再次用药后常可于数小时内引发高热,甚至远超原有热度。倘不将致病药物立即停用,则可能引起严重的后果。 药物触发试验可能给患者带来痛苦或其他意外,必须十分谨慎。 对接受多种药物治疗出现发热者,最好是先停用全部药物,待患者体温正常后,再依据治疗需要逐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