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梁实秋莎剧翻译中的杂合现象研究
梁实秋莎剧翻译中的杂合现象研究
武世花(镇江高等专科学校 外语系,江苏 镇江 )摘 要:梁实秋是中国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凭个人之力将《莎士比亚全集》译成中文的翻译家,他抱着“存其真”的态度,力求向中国读者展现莎士比亚著作的原貌。他的翻译从语言、文化、文学等方面均体现出杂合的特点。
关键词:梁实秋;翻译;《莎士比亚全集》;杂合
0 引 言
译坛大将梁实秋一生的翻译成果丰硕,他不仅翻译了《咆哮山庄》、《沉思录》、《阿伯拉与哀绿绮斯的情书》、《西塞罗文录》、《织工马南传》等十几种西方文学名著,而且用37年(1930-1967)时间凭个人之力译完《莎士比亚全集》,现已成为中国翻译史上的一座丰碑。
作为唯一一位以个人之力翻译完成《莎士比亚全集》的翻译家[1],梁实秋的翻译思想及翻译策略对于中国的翻译家研究或曰翻译主体研究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1 梁实秋的翻译思想
令人遗憾的是,梁实秋先生并没有专门著书来阐释自己的翻译理论,他的翻译思想如同一颗颗珍珠散落在他的散文、回忆录以及那场关于翻译标准的墨海论战之中。
吴奚真在《悼念实秋先生》一文中曾经提到梁实秋的翻译理念[2]:1)我们相信,一个负责任的翻译家应该具备三个条件: 对于原作肯尽力研究,以求透彻之了解。 对于文学之应用努力练习,以期达到纯熟之境地。 对于翻译之进行慎重细心,以期无负于作者与读者。
2)译第一流的作品,经过时间淘汰的作品,在文学史有地位的作品。
3)从原文翻译,不从其他文字转译。
4)译原作的全文,不随意删略。
5)不使用生硬的语法;亦不任意意译。
6)注意版本问题,遇版本有异文时,应做校勘功夫。
7)在文字上有困难处,如典故之类,应加注释。
8)凡有疑难不解之处,应胪列待考。
9)引用各家注解时,应注明出处。
10)译文前应加序文,详述作者生平及有关资料。
梁实秋以“存真”为第一要旨,在翻译《莎士比亚全集》时做了大量的校勘工作,真正做到了“透彻地了解原作”,在“信”的基础上做到了“顺”,实现了“信”与“顺”的有机统一。关于“信”与“顺”的关系,梁实秋曾经有如下论述:“常听人说,最好的翻译是读起来不像是翻译,话是不错,不过批评翻译之优劣必须要核对原文,与原文不相刺谬而又文笔流畅,读起来不像翻译,这自然是翻译的上品,若只是精解原文大意,融会贯通一番,然后用流利的本国语文译了出来,这只能算是意译,以之译一般普通文章未尝不可,用在文艺作品的翻译上才有问题,文艺作品的价值有很大一部分在其文字运用之妙,所以译者也要字斟句酌,务求其铢两悉称,所以译者经常不免于搔首踯躅。”[3]足见译事之难!梁实秋在翻译《莎士比亚全集》的时候采取以“句”为单位的直译,保留了原文的标点符号,有一句原文便有一句译文,从不随意删略原文,对于莎剧中的猥亵语也一并保存,最大限度地保存了莎剧的本来面貌。 梁实秋反对“硬译”,他认为“信而不顺”和“顺而不信”一样糟糕,不能为了保存原作语气而生造出除了自己之外谁也不懂的句法词法来。他给“坏的翻译”界定了三个条件:1)与原文意思不符;2)未能表达出原文强悍的语气;3)令人看不懂[4]。梁实秋坚决反对鲁迅的译入语“欧化”主张,提倡译入语应融入现代汉语之中去,并且为读者考虑起见,译文应通顺流畅,符合中国人的话语习惯。梁实秋的翻译既非纯粹直译也非纯粹意译,他采取归化意译与异化直译相结合的策略。他在坚持“存其真”的前提下,尽量采用异化方式在译入语中还原原作的本来面目;同时也考虑到两国语言形式的差异和不同文化的鸿沟,采用归化方式将异域文化与本土文化有效结合,增强了译作的文学性与可读性,两者交替使用,取长补短[5],体现出杂合的特点。
2 文学翻译中的杂合现象 “杂合”(hybrid)这一术语最先应用于生物学领域,根据《牛津英语词典》的记载,指“不同种、属的两种动物或植物的后代”。汉语中一般译为杂交。后来电子学等其他自然科学的学科也使用了这个概念。“杂合”在这些学科中都是指具有发生交流的两方的特点,但又与两方都不相同的混合体,而且这种混合体还具有其母体各方不可比拟的优点。英国著名后殖民主义理论大师霍米·巴巴(HomiK·Bhabha)将“杂合”(hybrid)的概念引入后殖民主义研究。他在其代表性著作《文化的定位》(TheLocationofCulture)中阐释:“杂合性”(hybridity)是“殖民权力生产力的标志,它表现出了所有存在于被歧视与压迫场所中的必然变形和置换。”“杂合化”(hybridization)则指的是“不同种族、种群、意识形态、文化和语言互相混合的过程。”[6]巴巴反对传统翻译理论研究中僵化的二元对立(归化/异化),认为在二元对立的两极之间存在着一个“第三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引领时尚潮流的可持续时尚品牌.pptx VIP
-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教案(全套).pdf VIP
- 版鲁科版英语四年级上册教案.doc VIP
- 一种脱除1,3-丙二醇中微量醛基杂质的脱除方法.pdf VIP
- 国投证券-宁德时代-300750-全球锂电行业龙头全球化布局推动发展.pdf VIP
- 2023-2024学年上海市向明中学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数学试卷含详解.docx VIP
- 《婴幼儿动作发展与训练》教案 第8课 2~3岁幼儿精细动作的发展与训练.docx VIP
- MT-500系列说明书(济南华电)-20101216.pdf
- 养成亲社会行为++课件-2025-2026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pptx VIP
- 开学第一课-初中开学第一课班会.ppt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