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文学]传播学备考
传 播 学
媒介素养——指人们面对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辩的反应能力。
提升传媒素养已是迫切之需(中国新闻名专栏 文汇时评 2010.8.2):
在全社会普遍提升科学的传媒素养,引导人们以健全理性的心态对待媒体,确立在监督与被监督中的自重自尊自律意识,已是一项不可或缺又时不我待的公众教育议程。在信息极速传播,且出现了“全媒体”、“全民记者”的活跃背景下,理解舆论监督的内涵和价值,当是提升传媒素养的一项重要内容 。
如何直面传媒的批评:
当代社会,几乎没有人能完全摆脱海量信息的包围和大众传媒的触须。在传统媒体+新兴媒体的传媒格局、传播态势下,无论法人抑或自然人,都既是传者又是受者,既是舆论监督的施行者又是被舆论监督的对象。这已经是我们生活的日常环境和无可回避的状态。但时至今日,仍有不少人对此混沌无知,或者久未适应。尤其在风险当头、危机来临之时,愕然、惶然、漠然、忿然、茫然……种种心绪纠集于胸,缠绕于身,于是便冒出各种反常、唐突、荒谬之言行;各种畸形变态的“危机公关”,和以“特殊手段”疏通“特殊关系”的举动,也已司空见惯。更有甚者,居然动用公安、司法机构通缉、抓捕依法进行舆论监督的记者!
由此可见,在全社会普遍提升科学的传媒素养,引导人们以健全理性的心态对待媒体,确立在监督与被监督中的自重自尊自律意识,已是一项不可或缺又时不我待的公众教育议程。
传媒素养是一种能力:
传媒素养是一种能力,你可以用这种能力来接触、分析和评价大众传媒所传递的诸多复杂信息,做传媒信息的更谨慎更理性的受者,进而在日常生活的应对和价值判断上作出更明智的选择;同时,这种能力也帮助人们借传媒更有效地传递自己的所思所想。
法国当代学者米歇尔·福柯曾提出“超级全景监狱”的概念,“我们的社会不是一个景观的社会,而是一个监督的社会”。他以一座环形监狱为例,监视者只要身处中心位置的瞭望塔,就能观察到环绕周围的所有房间和窗子里的所有动静,而被监视者无法准确知悉瞭望塔里的实际状况。这种设计用非常少的人手控制大量囚犯,甚至在一定条件下可借助心理威慑实现无人的控制,久而久之,囚犯就学会了自我监督。
如今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传媒与传统媒体优势互补,已经将“超级全景监狱”变形为“超级共景监狱”,法人、自然人都处于相互监督的状态下。尤其是握有公权力的人,更是处于被监督的中心位置。
一旦当监督和被监督如同呼吸,成为我们一种真切的需求和如常的习惯,大众传媒才能实现普利策所提出的目标:如果一个国家是一条航行在大海中的船,那么新闻记者就是船头上的“瞭望者”;才能如李普曼所言,报刊是永不停息地搜寻广袤空间、决不久留一地的“探照灯”;更能如马克思所期待的那样,做“真诚地和人民共患难、同甘苦、齐爱憎”的“人民的报刊”。我们的国家,则将伴随着民主政治的推进而愈发生机勃勃。
我们是传播的动物,传播渗透到我们所做的一切事情中。它是形成人类关系的材料。
传播是社会得以形成的工具。
—— 威尔伯.施拉姆
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信息交流的科学,或者说是研究人类信息传播活动的发生、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
关于传播学的学习方法
传播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学科,学习中加强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互动交流,用传播理论指导、分析传播实践,同时用传播实践丰富传播理论,形成良性循环。
第一节 传播的定义
一 传播的定义
在中国古代文献里,用于描述人类信息交流现象的字有:
“传”——纵横地传播; “播”——广泛地传播;
“布”——伸展地传播; “流”——连续地传播;
“宣”——庄重地传播; “扬”——宏大地传播。
最早见于《北史.突厥传》:“宜传播天下,咸使知闻”,为长久广泛地宣布传扬。
关于传播的定义有100多种,将其归纳为几类:
1 “共享”说 communication 来源于拉丁语 communicare,有共享的意思,因为传播信息的过程就是分享信息的过程。如美国学者亚历山大.戈德的定义:传播就是使原来为一个人或数人所独有的化为两个人或更多人所共有的过程。
2 “影响”说 传播是有目的的行为,突出了传播的功利性。如美国学者霍夫兰等认为:传播是“某个人(传播者)传递刺激(通常是语言的)以影响另一些人(受传者)行为的过程”。
3 “反应”说 吸收了心理学中“刺激-反应论”观点,含义极为宽泛和模糊,如美国学者史蒂文斯认为:传播是一个有机体对于某种刺激的各不相同的反应。
首先都肯定传播是人的基本行为,传播的内容是信息;其次肯定了传播的基本条件,就是传播者、信息、受传者。分歧主要集中在对传播功能的理解上,政治家强调“宣传”和“劝说”,把传播作为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数学]第四节 偏心受压构.ppt
- [数学]级数的收敛、求和与展开.ppt
- [数学]算法导论-sch5 Parallel Algorithms.pdf
- [数学]线性代数1-2.ppt
- [数学]线性代数线性相关性.pdf
- [数学]线性系统理论7镇定问题与渐近跟踪问题.ppt
- [数学]线性规划的基本定理.ppt
- [数学]线性规划与对偶理论.ppt
- [数学]线性规划对偶变量的灵敏度分析2.doc
- [数学]组合数学第7章[递推关系与生成函数].ppt
- 林德115系列叉车维修手册 英文.pdf
- 林德E16C-03, E16P-03, E20P-03叉车维修手册 英文.pdf
- 林德H50T叉车维修手册 英文.pdf
- 6.1.2 化学反应与电能 课件高一下学期化学人教版(2019) 必修第二册.pptx
- 零碳项目初步设计(模板).docx
- 金融从业者必懂的宏观经济指标实战指南:2025年投资策略与市场分析.docx
- 第二章 第二节 氯及其化合物-第1课时 氯气的性质课件高一上学期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pptx
- 产品经理完全指南:Axure原型设计从入门到实战全解.docx
- 6.1.2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课件高一下学期化学苏教版(2020)必修第二册.pptx
- 零碳项目融资方案(模板).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