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攻击行为——伤害他人.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社会心理学-攻击行为——伤害他人.ppt

/lovelylive/3246752 /programs/view/cd_G8-CUzaU /news/society/201108/aaa6ddf4-4b14-4eb9-8051-0c164e843344.shtml /programs/view/EsApA1fcj9Q/ /v_show/id_XMzk2MjM5MjY4.html 攻击行为:伤害他人 李振宇 李玉庭 个案 皮丘什金:令人恐怖的连环杀手 皮丘什金被指控在1992年至2006年14年间谋杀52人。检方说,亚历山大已承认,其中大多数命案确系自己所为,并坚称自己实际杀害了63人。 《莫斯科时报》2007年8月13日报道:与很多罪犯一样,皮丘什金童年非常不幸。他生来没有父亲,他的妈妈先送他进收容所,后来又让他和祖母一起生活。 因看护不慎小时候玩游戏时头部曾严重撞伤。 祖母去世后,便只剩下皮丘什金一个人,他经常一个人带着狗到比茨维斯基公园散步。这只狗死后,皮丘什金把它埋在公园里,而狗的墓地周围正是皮丘什金后来的杀人场所。 在邻居的眼中,皮丘什金是一个“懂礼貌”、有点儿 “多愁善感”的人。他非常爱动物。如果一只宠物不幸死了,他会非常伤心。 绝大多数熟悉皮丘什金的人都没有意识到,这个年轻人有着恶魔般的内心世界。 1992年,18岁的皮丘什金第一次杀了人:由于视一位同学为情敌,他将对方从公寓楼的高层推下,导致对方死亡。警方对他进行了审问,最后却认定,那名同学是“自杀身亡”,从而使他逃过一劫。 在被问及为何杀人时,皮丘什金回答道:“我的生活里如果没有杀人,就如同没有食物一样。那(杀人)是一种必需品,你能理解吗?我感觉我是这些人的父亲,我为他们打开了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门,我赋予了他们新的生命!” 是什么导致了一个杀人狂魔的诞生? 线索: 小时大脑前庭受过伤(会增强攻击性)? 不幸的童年生活? 感情受挫折引发攻击? 逃过惩罚的快感? 主要内容 一、什么是攻击行为 二、攻击行为的理论 为何要研究攻击行为? 人类行为是人类社会中最奇怪、最不可测和最难以解释的现象。自然界中人类面临的最大威胁恰是人类本身。 ——刘易斯·托马斯(Lewis Thomas,1981) 回顾人类历史,20世纪的人们受到最好的医疗和教育,同时却也是最嗜好残杀的时代之一。(Renner,1999) 战争、种族屠杀及人为的饥荒在内,大约1.82亿人死于“大规模不幸事件”。(White,2000) 一、什么是攻击行为 攻击行为(aggression):就是意图伤害他人的身体行为或者语言行为。 攻击行为分成两大类: 敌意性攻击行为(hostile aggression) 工具性攻击行为(instrumental aggression) 敌意性攻击行为:由愤怒引起,以伤害为目的,比如,起因于冲动的谋杀。 电影《七宗罪》又译《火线追缉令》,年青的警官在暴怒的冲动下,杀死罪犯。 工具性攻击行为:只是把伤害作为达到目的的手段,比如恐怖活动等。 如:发生在内蒙呼和浩特市第二监狱的暴力越狱案件。 /lovelylive/3246752 二、攻击行为的理论 在分析攻击行为的原因时,社会心理学家主要有三种观点: (1)人类有基于生物本能的攻击驱动; (2)攻击行为是对挫折的自然反应; (3)攻击行为是习得的。 (一)攻击行为的生物学理论 1.本能论 弗洛伊德:人类的攻击行为根源于一种自我破坏的冲动。 洛伦兹:攻击行为更多是适应性的,而非自我破坏。 以上两种理论都认为,攻击性的能量来自本能(instinctual),是非习得的和普遍的。 2.进化心理学 巴斯和沙克尔福德(进化心理学家):攻击行为对于人类的远祖,在特定情况下有着相应的意义,可以更好地获得资源,抵抗攻击、打败情敌、防止配偶不忠等。 这有助于解释攻击行为更多出现在男性之间。 动物驯养中的体现(野猪—宠物猪) 3.神经系统的影响 脑区异常可能导致异常的攻击行为。 包括攻击行为增强与减弱 /programs/view/cd_G8-CUzaU 4.基因的影响? 人类的气质(即反应性和反应强度)部分是与生俱来的,同时也受交感神经系统反应性的影响。一个人幼年表现出来的气质通常是稳定的。 暴力基因 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是相互影响的。 /news/society/201108/aaa6ddf4-4b14-4eb9-8051-0c164e843344.shtml 5.生物化学因素? 血液中的化学成分,可以影响神经系统对攻击性刺激的敏感性。 酒精可以降低人们的自我觉知和考虑后果的能力,进而增加暴力行为发生的可能。使人们的个性弱化,降低我们的抑制能力。 暴力行为与雄性激素,即睾丸激素也有关系。 (二)攻击行为的挫折 – 攻击理论? 经典挫折-攻

文档评论(0)

changjiali2019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