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中下游成矿带研究与勘查进展(周涛发).pptVIP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研究与勘查进展(周涛发).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研究与勘查进展(周涛发)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 研究与勘查进展 周涛发 1. 成矿带简介 2. 近年理论研究进展 岩浆热液系统成矿模式-Pan and Dong,1999; 毛景文等,2006 ;周涛发等,2000 岩石圈-软流圈系统灾变与长江破碎带聚矿模式-邓晋福等,2001 与埃达克岩有关的矿床成矿模式-赵振华,2003;张旗,2006;王强,2006 海底喷流作用模式-顾连兴,2003;侯增谦,2004;蒋少涌,2007 华北与扬子陆块的深部缝合线模式-李曙光.2005 构造分层控岩控矿、矿集区浅层网络与运移机制-吴淦国等,2003;邓军等, 2006 玄武岩浆底侵模式-杜杨松等,2007; Li et al,2008 太平洋板块俯冲成矿模式- Sun et al,2007; Li et al,2007; 董树文等,2007 成矿作用研究主要认识进展 (1)转换复合的陆内成岩成矿构造背景; (2)复杂的成岩成矿壳幔作用过程; (3)独特的成岩成矿作用; (4)多类型的成矿流体系统。 1) 爆发性 Ⅰ: 147-137Ma Ⅱ: 135-127 Ma Ⅲ: 126-121 Ma 3) 分区性 4) 专属性 断隆区(如铜陵地区等):147-137Ma (Ⅰ),高钾钙碱性岩组合,Cu,Au矿化; 断凹区(如庐枞盆地、宁芜盆地等):135~127Ma (Ⅱ) ,橄榄安粗岩组合,Fe矿化; 隆凹过渡区(大冶): 147~131Ma (Ⅰ+ Ⅱ),碱钙性岩组合为主,闪长岩-花岗闪长(斑)岩,Cu,Fe,Au,W,Mo,Pb,Zn;122Ma,无矿; A型花岗岩区:分布无选择性,既可以产于断隆区,又可以产于断凹区,126~123Ma (Ⅲ) ,U,Au,Fe,Pb,Zn,Ag矿化。 成矿流体(子)系统 (1)与钙碱性岩系有关的 Cu,Au,Fe多金属矿床成矿流体系统 (常印佛等,1991;翟裕生等,1992;周涛发等,2000,2005; Pan and Dong.1999;Mao et al.,2006;翟裕生等,2004;顾连兴等,2003;侯增谦等,2005;蒋少涌等,2007) (2)与橄榄安粗岩系有关的“玢岩铁矿”、“高硫型低温热液矿床”成矿流体系统 (宁芜玢岩铁矿编写组,1978;陈毓川等,2006;周涛发等,2008) (3)与碱性岩有关的 U,Au,Fe,Cu,Pb,Zn 矿床成矿流体系统 (Zhao et al.,2004;周涛发等,2008)等。 (4)与岩浆岩关系不明显的 Tl,Au,Sb,Pb,Zn 矿床成矿流体系统 (Zhou et al, 2007;Fan et al,2006) I-产于火山岩中的铁矿床 Ⅱ-次火山岩体(辉石玄武安山玢岩一辉长闪长玢岩)及其附近火山岩层中的铁矿床 Ⅲ-次火山岩体(辉长闪长岩一辉长闪长玢岩)与前火山岩系沉积岩接触带中的铁矿床 高硫型热液系统 SEDEX型Tl矿床+卡林型金矿 3 深部找矿进展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勘探-研究简史 1-起始阶段: 1863-1948。 列强金司米尔(英国)李希霍芬(德国)、凯约翰(英国)对沿江矿床调查;日本侵华;国民政府:谢家荣、章鸿钊等。 2-发展阶段:1949-1990。 (1)奠基阶段-1950-1965:点上入手,由点到面(大冶、铜陵); (2)发展阶段-1956-1990): 区域展开、重点突破:发现高峰: 1956-1966:十五个大型矿床(铜绿山、铜山口、封三洞、武山、城门山、西马鞍山、狮子山、凤凰山、新桥、罗昌河、姑山、陶村、马山、梅山和栖霞山等); 1966-1990:稳定扩大。《玢岩铁矿》(1977);系统成果(常印佛等,1991;翟裕生等,1992;唐永成等,1998)。 3-调整阶段:1991-2005。标志:新一轮国土资源大调查。 (1)衰落阶段(1991-2000); (2)复苏阶段(2001-2005)。 4-振兴阶段:2005-???: 立体调查,深部找矿:泥河铁矿、姚家岭矿床等;第二找矿空间找矿。被确定为我国“十一五”三个重点深部找矿示范区之一。 3.1 “第二找矿空间”找矿 -卓有成效、潜力巨大 “第二找矿空间”近年找矿勘探突破: 铜陵姚家岭、庐枞泥河和沙溪深部、鄂东南铁山和铜绿山深部、宁芜的白象山铁矿、杨庄铁矿及九瑞地区等。 成矿潜力:

文档评论(0)

xxj165888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教师资格证持证人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4年04月12日上传了教师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