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1、发热.pptVIP

  1. 1、本文档共4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一节 发热 三峡医专附院肿瘤科 张中星 教学目的和要求 1、掌握正常体温和生理变异;发热的原因。 2、熟悉发热的三个阶段的临床表现;各种热型特点。 3、了解发热的机理;伴随症状。 一、概念 正常人的体温受体温调节中枢所调控,并通过神经、体液因素使产热和散热过程呈动态平衡,保持体温在相对恒定的范围内。 当机体在致热源(pyrogen)作用下或各种原因 引起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障碍时,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称为发热(fever)。 二、正常体温与生理变异 正常人体温一般为36~37℃左右,正常体温在不同个体之间略有差异,且常受机体内、外因素的影响稍有波动。 在24小时内下午体温较早晨稍高,剧烈运动、劳动或进餐后体温也可略升高,但一般波动范围不超过1℃。 妇女月经前及妊娠期体温略高于正常。 老年人因代谢率偏低,体温相对低于青壮年。 另外,在高温环境下体温也可稍升高。 三、发生机制 在正常情况下,人体的产热和散热保持动态平衡。由于各种原因导致产热增加或散热减少,则出现发热 。 致热源性发热 外源性致热源所致发热 内源性致热源所致发热 非致热源性发热 散热减少;产热过多;中枢受伤 三、发生机制 1.致热源性发热 致热源包括外源性和内源性两大类。 (1)外源性致热源(exogenous pyrogen):外源性致热源的种类甚多,包括: ①各种微生物病原体及其产物,如细菌、病毒、真菌及支原体等; ②炎性渗出物及无菌性坏死组织; ③抗原抗体复合物; ④某些类固醇物质,特别是肾上腺皮质激素的代谢产物原胆烷醇酮(etiocholanolone); ⑤多糖体成分及多核苷酸、淋巴细胞激活因子等。 发热机制:外源性致热源多为大分子物质,特别是细菌内毒素分子量非常大,不能通过血脑屏障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而是通过激活血液中的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单核一吞噬细胞系统,使其产生并释放内源性致热源,通过下述机制引起发热。 三、发生机制 (2)内源性致热源(endogenous pyrogen):又称白细胞致热源(leukocytic pyrogrn),如白介素(IL一1)、肿瘤坏死因子(TNF)和干扰素等。 发热机制:通过血--脑脊液屏障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的体温调定点(setpoint),使调定点(温阈)上升,体温调节中枢必须对体温加以重新调节发出冲动,并通过垂体内分泌因素使代谢增加或通过运动神经使骨骼肌阵缩(临床表现为寒战),使产热增多;另一方面可通过交感神经使皮肤血管及竖毛肌收缩,停止排汗,散热减少。这一综合调节作用使产热大于散热,体温升高引起发热。 三、发生机制 外源性致热源 三、发生机制 产热 骨骼肌 代谢 三、发生机制 2.非致热源性发热 常见于以下几种情况: (1)体温调节中枢直接受损:如颅脑外伤、出血、炎症等。 (2)引起产热过多的疾病:如癫痫持续状态、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等。 (3)引起散热减少的疾病:如广泛性皮肤病、心力衰竭等。 四、病因与分类 发热的病因很多,临床上可分为感染性与非感染性两大类,而以前者多见。 四、病因与分类 1.感染性发热(infective fever)各种病原体如病毒、细菌、支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真菌、寄生虫等引起的感染,不论是急性、亚急性或慢性,局部性或全身性,均可出现发热。 四、病因与分类 2.非感染性发热(noninfective fever)主要有下列几类原因: (1)无菌性坏死物质的吸收:由于组织细胞坏死、组织蛋白分解及组织坏死产物的吸收,所致的无菌性炎症,常可引起发热,亦称为吸收热(absorption fever)。常见于:①机械性、物理或化学性损害,如大手术后组织损伤、内出血、大血肿、大面积烧伤等;②因血管栓塞或血栓形成而引起的心肌、肺、脾等内脏梗死或肢体坏死;③组织坏死与细胞破坏,如癌、白血病、淋巴瘤、溶血反应等。 (2)抗原一抗体反应:如风湿热、血清病、药物热、结缔组织病等。 (3)内分泌与代谢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重度脱水等。 (4)皮肤散热减少:如广泛性皮炎、鱼鳞癣及慢性心力衰竭等而引起发热,一般为低热。 四、病因与分类 (5)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常:有些致热因素不通过内源性致热源而直接损害体温调节中枢,使体温调定点上移后发出调节冲动,造成产热大于散热,体温升高,称为中枢性发热(centris fever)。常见于: ①物理性:如中暑; ②化学性:如重度安眠药中毒; ③机械性:如脑出血、脑震荡、颅骨骨折等。上述各种原因可直接损害体温调节中枢,致使其功能失常而引起发热,高热无汗是这类发热的特点。 四、病因与分类 (6)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由于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影响正常的体温调节过程,使产热大于散

文档评论(0)

mwk36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