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校园文化建设与美育教育
如何利用校园文化进行美育教育
美育的一个突出特征,是它的情感教育的作用与功能。蔡元培曾说:“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陶养的工具,为美的对象;陶养的作用,叫做美育”。王国维也认为,美育“使人之感情发达,以达完美之域”,美育“即情育”也。
美育的过程,一方面是教育者用美的对象来教育人,另一方面是受教育者对美的感知或感动的过程。也就是说,在美育的过程中,受教育者伴随着强烈的感情活动,处于美感的激情状态。在学校里,大家都有这样的体会,上语文课,同学们为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所感动,激发起向英雄人物学习的愿望;上音乐课,同学们屏息静听优美的歌曲,沉浸在梦幻般的音乐境界中,尽情地享受着美的愉悦:上美术课,同学们被各种绘画佳作所吸引,跃跃欲试;学校组织郊游,同学们面对着大自然的瑰丽景色;内心洋溢着热爱祖国锦绣河山的感情…这就是美育。但一般来说,美育既不同于一般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的教育,也不同于专门传授文化知识和技术技能的教育。再如《致橡树》优美、深沉的抒情。它所表达的爱,不仅是纯真的、炙热的、而且是高尚的,伟大的。它象一支古老而又清新的歌曲,拨动着人们的心弦。师生在教学过程中,都是动情的。因为,诗歌崇尚的美使学生始终处于美感的激情之中,甚至于课后,那种向上的激情仍要长久地留在同学们心中。梁启超也曾说过:“人之读一小说也,往往既终卷后数日或数旬不能释然,读《红楼》竟者,必有余恋有余悲,读《水浒》竟者,必有余快有余怒”。可见,美育引起强烈的感情活动,使人处于美感的激情之中。正是这一特点,使美育的情感教育作用得以发生。
利用现有的校园文化建设进行美育教育不仅得天独厚,或者说更有教育意义。
对雕塑的欣赏
对于高一的新生来说,矗立在校门口的“马踏飞燕”一定令他们驻步留连。因我校是中山市唯一的旅游学校,做为全国旅游标志的“马踏飞燕”自然成为我校的重要校园文化建设之一。利用“马踏飞燕”对学生进行第一堂美育教育课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关于雕塑的欣赏,我就从“马踏飞燕”开始了。
首先讲述“马踏飞燕”的发现过程及来历,提起学生兴趣,原来“马踏飞燕”还有一个那么曲折的出土故事。在甘肃省武威县北门外,有一高大的土台,上有一雷神庙,故称雷台。1969年当地农民在此挖战备工事时,在一三人合抱的老槐树下发现一东汉晚期古墓,并从墓中发掘出39匹铜奔马。几人将其装入麻袋送至省博物馆。当时,它们并未引起注意。1971年,郭沫若到甘肃省博物馆参观,见之大喜:此乃宝中之宝!天马行空独往独来,即使拿到世界上去也是一流的艺术珍品。不久,铜奔马被送至北京博物馆展出。敦煌学专家常书鸿见之激动不已,这正是他和徐悲鸿20年前谈论要找的一件珍贵文物。原来,1951年他和徐悲鸿谈论壁画艺术时,从敦煌壁画中的马谈到法国画马名家吉利古尔的马及世界各国的画马,认为无一能创造出天马行空的理想神态。这件古代青铜作品,作于公元220年前后也是中国青铜艺术的奇葩。
接着,深入此雕塑的审美意义在于:为了突出天马奔跑的速度,从马头和马尾两个点分别与踏飞燕的马蹄的点构成一个倒立的三角形。这种不稳定的造型给人以强烈的速度感,再加上踏飞燕的形象,传神地表现了天马飞奔速度超过飞翔燕子的雕塑内容。其实马踏的鸟是神话传说中的风神—龙雀,马则是行空之天马,故称之为:超越风神龙雀的行空天马,简称马超龙雀,俗称马踏飞燕。因此从严格意义上讲马踏飞燕是不准确的。
最后,加深难度让学生欣赏米开朗琪罗的著名雕塑《大卫》,从对这个美的形象的感觉开始,欣赏他那厚实健壮的身躯,充满力量的臂膀,头部微俯,怒目直视,右腿前跨,右手下垂握石,左手拿着肩上的“甩石带”的迎战的雄姿给学生以壮美的强烈感受。几乎同时,学生的情绪被感染了,感情被激发了,于是精神振奋,意气风发,产生一种似乎有要同他一起投入战斗的渴望。在此之后,教师进一步让学生知晓《圣经旧约》中大卫杀敌卫国的故事,并了解米开朗琪罗当时痛恨暴君,向往民主与共和的思想倾向,让学生深入思考,从而认识到:米开朗琪罗所要塑造大卫的形象,并不是要单纯再现《圣经》中的传说故事,而是要表达他反对封建专制制度,保卫民主共和国的人文主义理想。通过这样的认识和理解,学生对大卫形象的感觉更清楚、深切,情感体验会更鲜明、强烈了,从而受到了美的熏陶。
推而广之,让学生懂得去欣赏雕塑或对雕塑的艺术性产生兴趣,并在欣赏过程中接受美的熏陶,产生高尚的情操。
对诗歌的欣赏
在办公大楼的左侧是当代 “朦胧派”女诗人舒婷的脍炙人口《致橡树》。丁建华字正腔园的朗诵,配着优美的画面在教室里徊荡。教师醉了,学生也醉了,诗是感情的艺术结晶。一首好诗,能以所抒之情,拨动人的心弦,激励人的斗志、振奋人的精神。诗是抒情的艺术,欣赏诗应从分析诗入手,诗有无激情,是诗的优劣的重要标准,同时要把握诗的形象和诗意,诗的情、景、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