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二章 光合作用与生物固氮(新课)
二、 C3植物和C4植物 1、C3植物和C4植物的概念: 2、 C3植物和C4植物叶片结构的特点 3、C3途径和C4途径 三 提高农作物的光能利用率 1、光能利用率:单位土地面积上,农作物通过光合作用 所产生的有机物中所含的能量,与这块 土地所接受的太阳能的比。 3、必需的矿质元素 4、温度、氧气、水分 第二节 生物固氮 生物固氮的概念 固氮微生物的种类 生物固氮过程简介 生物固氮的意义 生物固氮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一、固氮微生物的种类 双固氮酶(MoFe蛋白的空间结构) * 第二章 光合作用与生物固氮 第二章 光合作用与生物固氮 第一节 光合作用 一、光能在叶绿体中的转换 (一)、叶绿体的结构与其中的色素 光合色素 包括:叶绿素、类胡萝卜素,比例约为3:1。 叶绿素分为a、b,比例约为3:1。 全部叶绿素和几乎所有的类胡萝卜素都包埋在类囊体膜中,与蛋白质以非共价键结合。 -CHO in chl b 叶绿素a(C55H72O5N4Mg) 叶绿素b(C55H70O6N4Mg) 胡萝卜素(C40H56) 叶黄素(C40H56O2) 少数--作用中心色素 多数--天线色素 (二) 光能在叶绿体中的转换 光能→电能→活跃的化学能→稳定的化学能 1、光能转换成电能 条件:光、色素、酶 A 聚光色素 C D NADP+ NADPH e H2O 2H2O → O2+4H++4e- 两个光系统的协调作用 光系统Ⅱ(PSⅡ):P680 光系统Ⅰ(PSI):P700 2、 电能转换成活跃的化学能 ADP+Pi NADP+ H2O O2 ATP NADPH e H+ 贮存活跃化学能的物质:ATP、NADPH 反应式: NADP++2e+H+ NADPH ADP+Pi ATP 光、酶 光、酶 ATP NADPH (CH2O) CO2 ADP+Pi 供能 NADP+ 供氢、供能 暗 反 应 光合作用各种能量转变概况: 光反应 光反应 暗反应 反应阶段 基粒囊状结构薄膜 基粒囊状结构薄膜 基质 进行转变的部位 光量子 电子 ATP、NADPH 糖类等 贮存能量的物质 光能 → 电能 → 活跃的化学能 → 稳定的化学能 能量转变 3、活跃的化学能转换成稳定的化学能 C3植物:在光合作用过程中,CO2中的C转移到C3 (3-磷酸甘油酸)中,无C4出现的绿色植 物。如水稻、小麦、大豆、棉花等 C4植物:在光合作用过程中,CO2中的C首先转移到 C4(草酰乙酸)中,然后才转移到C3中的 绿色植物。如甘蔗、高粱、玉米等 维管束鞘细胞 C3植物叶片结构 C4植物叶片结构 C3植物叶片结构维管束鞘细胞不含叶绿体C4植物叶片结构维管束鞘细胞较大,含没有基粒的叶绿体 C4 –玉米维管束鞘细胞有叶绿体 C3 – 小麦维管束鞘细胞无叶绿体 卡尔文(1911—1997)生于美国明尼苏达州,1931年获得密歇根采矿技术学院的化学学士学位,1935年获明尼苏达州大学的博士学位,1944年一1945年在曼哈顿计划中从事铀和钚的研究,因揭示了植物光合作用的暗反应机理而获得了1961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1940年,鲁宾和卡门发现碳的长寿命同位素14C,使卡尔文有了一种理想的工具来追踪二氧化碳是如何在暗反应阶段中一步步地变成碳水化合物的。在卡尔文的研究过程中,14C成了主要工具,发挥了特别重要的作用。二氧化碳的同化是相当复杂的。卡尔文等利用放射性核素示踪和纸层析等方法,经过10年的系统研究,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二氧化碳同化的循环途径,称为卡尔文循环(the Calvin cycle)。由于这个循环中的二氧化碳受体是一种戊糖(核酮糖二磷酸),故又称为还原戊糖磷酸途径。这个途径的二氧化碳固定最初产物是一种三碳化合物,故又称为C3途径。沿着C3途径同化CO2的植物如水稻、小麦、棉花、大豆等大多数植物,称之为C3植物。 C3途径(卡尔文循环) 卡尔文在一个装置中放入进行光合作用的小球藻悬浮液,并注入普通的二氧化碳,然后按照预先设定的时间长度向装置中注入14C标记的二氧化碳。在每个时间长度结束时,杀死小球藻,使酶反应终止,并提取产物进行分析。他通过色谱分析法发现,当把光照时间缩短为几分之一秒时,磷酸甘油酸(一种C3化合物)占全部放射性的90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