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音讲解文物.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语音讲解文物

越地长歌第一单元 A. 旧石器时代砍砸器 砍砸器是石器中的大型工具,可用来劈砍树木、加工木器、挖掘植物的块根、敲砸坚果。刃部较宽、较钝,呈平缓的弧线或一字直线状,按照加工方法可分为单面加工的和双面加工的,按刃的多少可分为单刃、双刃、三刃等。 B. 上山文化稻谷痕迹 上山遗址中发现了少量稻米残粒,夹炭陶的胎土中也使用谷壳作掺合料。根据形态分析可知,当时稻谷有野生稻和栽培稻两种类型,这即反映出早期稻作的原始性,又充分说明了长江流域是水稻的起源地之一。 C. 上山文化石磨盘、石磨棒(mó) 磨盘、磨棒是加工坚果类食物的工具,由砾石制成,表面较粗糙,易于把坚果磨成粉状。 1.十八角芽叶纹肩脊釜 杭州湾两岸早期的跨湖桥、河姆渡、马家浜等几处遗址都以釜为主要炊具,只是形态略有差异。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釜以有脊釜为主,有些釜的外底有烟熏痕迹,有些器内残留锅巴。此件为夹炭黑陶,敛口,宽沿,圜底。口沿呈弧边十八角形,并重复刻饰9组芽叶状纹饰,这种纹饰常见于河姆渡文化的各类陶器上。颈部和腹部分别制作,接合处堆贴一道突脊,或称“肩”,其上饰两道锥刺纹,中间夹贝齿纹与圆圈纹。 2.螺旋堆塑纹陶釜支座 陶釜支座一般3个一组支撑陶釜,河姆渡文化早期的釜支架呈素面柱体,晚期形态变化多样。此件为夹砂灰陶,表面砂粒清晰可见。上部为实心猪嘴状支点,下部为空心锥体底座。支嘴侧面的环形把手与两个螺旋堆塑纹样相连,堆塑纹立体凸出。此支架支撑面倾斜成与釜底相吻合的角度,底座轻便稳定,结构非常合理,且做工精美。 3.陶灶 河姆渡文化早期的炊事用具以釜和支座为主,陶灶则较为罕见。此夹砂灰陶灶的两侧壁和后壁上各有一个凸起,三支点可稳定地支撑炊具。火门外撇斜敞,以便投柴,形态独特,结构合理。有了这种可移动的灶,还可以在船上炊煮饭菜。 4.猪纹陶钵 陶胎为夹炭黑陶,器表打磨光亮。器形呈圆角长方形,长边两侧各阴线刻画一猪,长嘴,竖耳,高腿,短尾,粗鬃,腹略下垂。刻纹线条流畅、刚劲干练。猪的腹部均运用了阴刻重圈和草叶纹等装饰纹样,这类纹饰常见于河姆渡文化。两侧猪首朝向相异,纹样不完全一致,其一稍小且纹饰也较简。 5. 稻穗纹陶钵 陶钵腹部尚可见阴线刻画的稻穗和动物残体。推测原器腹部两侧刻有两组对称的稻穗与动物组合的纹样。稻穗纹样由点、线组成,动物纹样与“猪纹陶钵”的猪的手法一致,表现得非常简练,具有很高的概括力。 6.漆木碗 漆碗胎为木质,用整段圆木镂剜而成。敛口,瓜棱形扁鼓腹,矮圈足。器表髹朱红色漆,出土时尚略有光泽,可惜剥落较为严重。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认识和使用漆的国家,这只漆碗就是一个明证。 7.人头像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多个人头像形制统一,大小相近。均面部狭长,额、下颌突出,中部凸起,似颧骨,亦似耳朵。有的头顶钻有排成横向序列的小孔,5—8个不等,应是插羽毛之用,即《山海经》等多部古籍中提到中原之南或东南方的“羽人”。羽人形象在后来的良渚文化、越系文化中频繁出现。有的颈部亦戳孔成管状,可插在枝杈棍棒上。 8.象牙蝶形器 蝶形器的质地有象牙、木、石三种。正面平整,背面中间做出纵向凹槽用以捆绑器柄,器身上数量不一的小孔亦作穿绳绑缚之用。此器为象牙质,正面阴刻图案的中间为常见的重圈纹,外缘呈火焰状,两侧对称各有一与其相连的鸟纹,昂首相对而望。关于其题材,有“双鸟朝阳”、“双鸟舁日”等说法。周边刻有弧线、点线纹样,连接穿孔,环绕在双鸟周围。 9.象牙匕形器 采用圆雕和单线阴刻结合的技法成器,呈小身大尾的鸟形,鸟首上雕刻出圆眼、钩状鸟喙。颈部和身上阴刻由弦纹、斜线组成的纹样。胸腹部略呈方形,尾部呈椭圆形。背面中部有一横脊,上钻一孔,以作穿绳悬挂或绑缚组合之用。 10. 蚕纹象牙端饰 截面外圈为椭圆形,中腔近长方形,表面打磨光滑,略有划痕和开裂痕。器身上部阴刻6只蚕纹,下部刻一周三角斜线纹样带。两长边各有2个穿孔,穿孔压于纹样带下端。类似的素面器物在罗家角遗址也有出土。 11.骨耜 利用偶蹄类哺乳动物的肩胛骨凿磨而成的,是当时最主要的农具。根据不同动物的肩胛骨所制作的骨耜形态略有差异,肩臼厚的往往凿有横銎以捆绑木柄,薄的则无横銎而采用直接绑缚。此件棕色、器表光亮。刃缘薄而锋利,可见方向不一的摩擦痕。柄部厚实,截面略呈方形。此件横穿方銎部位残留十多圈藤条,紧绕于耜柄末端,用于捆缚木柄。 12. 骨角牙饰件 古人常以骨角或象牙制成饰品,表面保留质料的天然光泽,并刻划线纹。骨笄以较厚的骨片精细磨制而成,后半部一般刻划横、斜线组合纹饰。笄为长条形,一头尖圆,其中一件为象牙质,器身短小,略弧曲,呈獠牙状。另一件为角质坠饰,利用麂角制成,基本保持麂角原状,仅将角根部位磨成扁钮状,并对钻一小孔用于系挂。 13.陶埙 整体呈蛋形,中空,表面略见绳纹和摩擦痕迹。侧面开一孔,可吹奏,是罕见的早期乐器。 14. 五叶

文档评论(0)

210519478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