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8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资本论》第一卷资本的生产过程
《资本论》第一卷资本的生产过程 《资本论》第一卷 整体概述 一、《资本论》第1卷的研究对象 二、《资本论》第1卷的结构和理论内容 三、《资本论》第一卷在整部《资本论》中处于怎样的地位? 一、《资本论》第1卷的研究对象 《资本论》第1卷是研究资本的生产过程。正如马克思所说:“在第一卷中,我们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本身作为直接生产过程考察时呈现的各种现象,而撇开了这个过程以外的各种情况引起的一切次要影响”。 资本的生产过程,其实质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是资产阶级榨取无产阶级创造的剩余价值的过程,所以,《资本论》第1卷的中心,是剩余价值生产的问题。在第1卷里,马克思首先论述了资本的实质和形成,以及剩余价值生产的前提;接着阐明了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最后分析了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的问题。 二、《资本论》第1卷的结构和理论内容 第1卷包括7篇。根据逻辑和历史相统一的方法论,可以分为三个紧密相联系的部分来理解它的结构和理论内容。 第一部分,即第1篇商品和货币。 这一篇共三章。第1章“商品”,分析的是单个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第2章“交换过程”,分析在交换过程中,单个商品的内在矛盾表现为交换过程的矛盾,而交换过程矛盾的结果必然引起货币的产生。第3章“货币或商品流通”,由于货币产生之后商品交换发展成为商品流通,因此分析的是许多商品所有者之间买卖关系的总和。马克思通过对商品和货币的分析,创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理论。 三、《资本论》第一卷在整部《资本论》中处于怎样的地位? 《资本论》第1卷在整部《资本论》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这是因为: 第一,第1卷所分析的是资本的直接生产过程,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来源和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从而解决了资本主义经济中最主要最基本的问题。在生产、交换、分配之中,生产处于决定性的地位。离开了剩余价值的生产,无法说明剩余价值的实现和分配;相反,暂时撇开剩余价值的实现和分配,却可以说明剩余价值的生产。而且还应当看到,只有有了剩余价值的生产,才会有剩余价值的实现和分配。因此,第1卷是资本流通过程和资本主义生产总过程的基础。 商品货币理论 商品货币理论是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的主要内容。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中马克思是以简单商品生产为对象,分析商品到货币的转化,把它作为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基础和历史前提而写的。马克思曾经这样说过:“我们是从作为资本主义生产的基础和前提的商品、从产品的这个特殊社会形式出发的。” 商品货币理论实际上讲的是价值实体和价值形式的关系,中心是论述劳动价值论学说。我们知道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石,而剩余价值理论又是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一、商 品 二、交换过程 三、货币或商品流通 四、价值规律 五、关于如何对待商品拜物教问题 一、商 品 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什么要从商品开始?马克思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单个的商品表现为这种财富的元素形式。因此,我们的研究就从分析商品开始”。这实际上告诉我们: 第一,从商品分析开始,这种逻辑的进程正是客观历史的反映。 第二,只有商品分析才能揭示资本的本质及其运动规律的。 第三,商品孕育着资本主义社会一切矛盾的胚芽。 (一)商品的两个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 马克思对商品的分析,首先就是把商品分解为两个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这两个方面既互相依存、互相联系,又互相排斥、互相否定。通过这种分析,马克思揭示了商品的内在矛盾及其运动动力。对这种统一物,首先要考察它的两个对立面,然后再进行综合。 1.商品的使用价值。 “商品首先是一个外界的对象,一个靠自己的属性来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物。”(《马恩全集》第46卷下册,第411页。) 其次,有用物可以从质和量两个角度去考察。 再次,“物的有用性使物成为使用价值。” 第四,“使用价值只有在使用或消费中得到实现。” 最后,不论财富的社会形式如何,使用价值总是构成财富的物质内容。 (二)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二重性 前面谈到商品的二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那么,商品二因素是怎么来的呢?商品二因素根源于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 1.具体劳动的分析 首先,具体劳动是生产使用价值的有用劳动。这种生产活动是由它的目的、操作方式、对象、手段和结果决定的。(第一卷,第55页) 其次,各种有用劳动的总和,形成社会分工,这种分工是商品生产存在的条件。但只有分工,还不能使产品成为商品,“只有独立的互不依赖的私人劳动的产品,才作为商品互相对立。” (第一卷,第5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