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宇宙间的万事万物
宇宙中的特殊天体 恒星的一生 以太阳为例 原恒星→主序星→红巨星→白矮星→黑矮星 8倍太阳质量 原恒星→主序星→红巨星→红超巨星→脉动变星→超新星→黑洞/中子星→黑洞蒸发/黑矮星 120倍太阳质量 核聚变过于剧烈,极不稳定易解体 恒星的一生图 致密星 致密星是恒星演化到最后的产物,它们的体积都极小,但密度却极大。致密星共有白矮星,中子星和黑洞三种形式,三者的体积依次减小,但密度却依次增大,例如体积与地球一般大的白矮星,质量却更太阳差不多。 白矮星 恒星在演化后期,会抛射出大量的物质。在经过大量的物质损失后,如果剩下的核的质量小于1.44个太阳的质量,那么这颗恒星就会演化为白矮星。当然,白矮星还会继续演化,慢慢冷却,晶化,最后变成不发光的黑矮星。 白矮星(White Dwarf)是一种低光度、高密度、高温度的恒星。因为它的颜色呈白色、体积比较矮小,因此被命名为白矮星。 白矮星是一种晚期的恒星。根据现代恒星演化理论,白矮星是在红巨星的中心形成的。白矮星是一种很特殊的天体,它的体积小、亮度低,但质量大、密度极高。比如天狼星伴星(它是最早被发现的白矮星),体积和地球相当,但质量却和太阳差不多,它的密度在1000万吨/立方米左右。 白矮星的图片 中子星 中子星,又名波霎(注:脉冲星都是中子星,但中子星不一定是脉冲星,我们必须要收到它的脉冲才算是。)是恒星演化到末期,经由重力崩溃发生超新星爆炸之后,可能成为的少数终点之一。简而言之,即质量没有达到可以形成黑洞的恒星在寿命终结时塌缩形成的一种介于恒星和黑洞的星体,其密度比地球上任何物质密度大相当多倍。 中子星,是恒星演化到末期,经由引力坍缩发生超新星爆炸之后,可能成为的少数终点之一。恒星在核心的氢、氦、碳等元素于核聚变反应中耗尽,当它们最终转变成铁元素时便无法从核聚变中获得能量。失去热辐射压力支撑的外围物质受重力牵引会急速向核心坠落,有可能导致外壳的动能转化为热能向外爆发产生超新星爆炸,或者根据恒星质量的不同,恒星的内部区域被压缩成白矮星、中子星以至黑洞。白矮星被压缩成中子星的过程中恒星遭受剧烈的压缩使其组成物质中的电子并入质子转化成中子,直径大约只有十余公里,但上头一立方厘米的物质便可重达十亿吨,且旋转速度极快,而由于其磁轴和自转轴并不重合,磁场旋转时所产生的无线电波等各种辐射可能会以一明一灭的方式传到地球,有如人眨眼,故又称作脉冲星。 中子星图片 黑洞 黑洞的图片 最大恒星 北京时间6月13日消息 据国外媒体报道,“哈勃”空间望远镜日前再获重要发现--观测到了迄今为止宇宙中最大且最重的恒星。 这颗超级恒星的直径超过太阳的114倍,是一个双星系统的一部分--其“同伴”的要小的多。该恒星的质量为太阳的150倍。专家们支持,这是人类历史上首次观测到如此巨大的恒星系统。按照目前流行的理论,恒星的质量很难超过太阳的100倍。此前发现的最大恒星的质量为太阳的83倍。 最大恒星图 谢谢 * * 黑洞是超大行星演变到最后的产物 具有巨大的引力场,使得自身所发射的光和电磁波都无法向外传播,变成看不见的孤立天体,人们只能通过引力作用来确定它的存在,所以叫它黑洞也成坍缩星。 黑洞是一种引力极强的天体,就连光也不能逃脱。当恒星的史瓦西半径小到一定程度时,就连垂直表面发射的光都无法逃逸了。 这时恒星就变成了黑洞。说它“黑”,是指它就像宇宙中的无底洞,任何物质一旦掉进去,“似乎”就再不能逃出。由于黑洞中的光无法逃逸,所以我们无法直接观测到黑洞。然而,可以通过测量它对周围天体的作用和影响来间接观测或推测到它的存在。黑洞引申义为无法摆脱的境遇。2011年12月,天文学家首次观测到黑洞“捕捉”星云的过程。 *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