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和孔子的比较.doc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苏格拉底和孔子的比较

苏格拉底与孔子的比较 电商091 毛佳斌 200903160425 简介 姓名 苏格拉底 孔子 外文名 Socrates Confucius 国籍 希腊 中国 出生日期 公元前469 公元前551年9月28日 逝世日期 公元前399 公元前479年4月11日 职业 科学哲学、伦理学 教师 主要成就 苏格拉底教学法 苏格拉底反诘法 开创儒家学派,编著《春秋》,修订“五经” 信仰 宇宙理性神 儒家 相同点:都主张仁与善。重视人文精神,关注人与社会。 不同点:孔子注重礼,维护封建礼教,主张爱人,强调人的伦理道德,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注重人的社会性,但其根本是压抑人性。苏格拉底崇尚人性自由,强调人,反对神,主张个性解放和个人价值,注重人的个性苏格拉底和孔子一样,一生都在追求人心中的道德原则。他们分别用“德性”和“仁”来表示这一道德原则,但他们都没有给这些概念以明确的定义。因为具体规范是可以被定义的,而那些存在于内心之中的道德原则只能被表达为普遍的道德命令。“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德性就是知识”就是这样的道德命令。他们关于道德原则的陈述虽然不同,但两者的功能是相同的,这就是,把各种不同的德目统一起来,并以德目的统一性来解释日常道德行为的共同本质。 我们现在平心静气的想一想,哲学是人所发明创造的,最重要的任务应该是研究和解决人生的问题,但是几千年来的知识发展,我们“知物”而“不知人”。目前,物质文明突飞猛进,住有摩天大厦,穿有呢绒绸缎,行有飞机汽车,并可到其它星球探险,到海底游历,新的发明创造,日新月异,光怪陆离,目不暇给。但相反地,人类的道德堕落,世风日下,物欲横流,战乱频仍。科学支配了人性,邪恶湮没了良心,所以罗素说,人类仍受陈腐观念的作祟,因而有种族的歧视和竞争。我们眼看着人类对本身问题的愚昧无知,彷徨失措,面对着三千多年前这位大哲学家的过人智慧,能不羞愧吗?苏格拉底常引用德尔斐庙所镌的一句名言“知汝自己”来告诫世人,实可为现代人类愚昧行为的箴规,陈腐观念的药石。 苏格拉底一生没有著作,他的言行和思想是靠他的弟子柏拉图和齐诺芬替他记述流传下来的。其中与教育最有关系的,是他的伦理思想。在道德理论方面,他属于幸福主义者,也是哲学思想中最崇高的一部分。在伦理学中,他将“幸福”的概念分析得很详尽,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苏格拉底谓幸福即至善。但他所指的幸福,不专指快乐。他认为人类要获得幸福,生活必须有节制,因为中庸之道为一切道德的基础。从柏拉图的“对话录”中证明,苏格拉底的中庸理论并不是禁欲主义。他所谓的幸福,并不是指物质生活的快乐,而是特别强调袪除心灵中的忧虑,和致力于知识的获得。 苏格拉底以智慧统摄诸德,以“知即德说”为其伦理学理论的主旨。他认为明智之人,能明是非,别善恶,在平时的行为实践中,就知道为善去恶。没有人会故意作恶的,因为故意作恶,可使他本身感觉不快。凡人的作恶,皆由于愚昧无知,所以智慧为唯一之德,愚昧是唯一之恶。这就是苏格拉底“知德合一”的理论张本,他把知识和道德二者,看作是一而二、二而一的事了。 在他的“知即德”的理论下,他常认为:如果人们能够彻底了解自己真正利益之所在,洞察自己行为的未来后果,批评并调和自己的欲望,针对更远大的目标,将之从浑沌中导入更富于创造的和谐境界,那么对受过教育而富有社会经验的人,这种反省也许可给予他们以理想的道德标准;但对于那些愚昧无知的人,无法建立起他们的道德反省的意识,唯有用教育的力量,使他们不断的追求知识,增加他们对是非善恶的判断力,才能实践善的行为。 他一生引导青年走上较大范围的人生真理之路,以此真理来衡量一个真正人的生活。所以他说,良好生活的艺术,乃是艺术中的最高艺术。他以锲而不舍的精神,探求正确的个人思想以及正确的知识,重视日常道德上的各种问题。他坦白承认旧教育的变迁乃是不可避免之事;他探索着在教育上建立个人道德的新基础,以代替为国家服务而训练的老观念。 我们了解,“知德”是道德教学的范畴;“行德”是道德实践的范畴,道德重在实践,只知德而不行德,等于不知。知德者可能行德,也可能不行德,若干学者倡导“知行合一”,事实上这是一个希望达成的目标,少数有高尚道德修养的人才能做得到,要求人人都如此,那只是一个理想。有人批评苏格拉底的理想根本不能实现,苏格拉底便说:“因为不能实现就坏吗?假若一幅图昼,画着一个尽美尽善的美人,你能说因为并非实有其人,那张图画就是坏的吗?最完美的理想,是批评实际的标准”。 在道德教育思想方面,孔子的学说以“仁”为核心的最高道德标准。“仁”的含义包括“克己孔子注重礼,维护封建礼教,主张爱人,强调人的伦理道德,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注重人的社会性,但其根本是压抑人性。苏格拉底崇尚人性自由,强调人,反对神,主张个性解放和个人价值,注重

文档评论(0)

qwd51362085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