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经济 提 要 一、中国面临的的生态环境挑战 二、生态经济对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 启示 三、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走生态经济之路 四、科学发展观下生态经济的发展前景 一、中国面临的的生态环境挑战 1949年以来,中国的GDP增长了10多倍,矿产资源的消耗却在40多倍以上; 从1985年到2004年的20年间是中国经济前所未有的高速增长期,GDP的年平均增长率达8.7%左右; 在自然资源的超常规利用和生态环境的超常规损失。 中国的人均资源占有量却大大低于世界人均水平。 长期以来,地大物博、资源大国的观念掩盖了矿产资源总量不足的事实,也淡化了对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加剧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2005年 ,中国消耗的各类国内资源和进口资源在50亿吨左右;中国已成为煤炭、钢铁、铜的世界第一消费大国, 世界第二石油和电力消费大国。原油、原煤、铁矿石、钢材、氧化铝和水泥的消耗量,分别约为世界消耗量的7.4%、31%、30%、27%、25%和40%。 据有关预测 中国45种主要矿产的现有储量,到2010年能够保证需要的只有24种, 到2020年能够保证需要的仅有6种。依靠大量消耗资源支撑经济增长,不仅使资源供需矛盾更加突出,也制约了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进一步提高。 水 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中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只相当于世界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四分之一。而且,中国的水资源利用水平低、浪费严重,水污染非常严重,更加剧了水资源的短缺。中国工业用水效率总体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差距悬殊,每万元工业增加值取水量约为发达国家的3-7倍;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只有发达国家的一半多 土 地 从土地资源看,中国人均占有土地和耕地面积只有世界人均水平的1/3和2/5。而另一方面,浪费和破坏土地资源现象又十分严重。 中国的沙化土地已达174万平方公里,每年还要新增3436平方公里;森林质量不断下降,天然林不足10%;90% 污染物排放 中国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居高不下,环境污染相当严重。目前,流经城市的河段有90%受到严重污染,75%的湖泊出现了富营养化,有近3亿农村人口在饮用不合格的水;有1/3的城市人口生活在严重污染的空气环境中 垃 圾 全国城市垃圾年清运量在1.49亿吨以上,而无害化处理不足20%;工业危险废物每年产生1100多万吨,处置率仅为32%,排入环境的已累计3000多万吨。 总体上看 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在中国快速发展的20多年中集中出现,具有强度大、复合型和压缩型特点。 工业化中期的阶段特征 是资源、能源的消耗强度高,因而有可能需要比工业化初期更高的资源和能源消耗的增长率,产生难以修复和逆转的复合性环境污染 中国如果不优化产业结构和地域结构,加快发展模式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切实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走生态经济之路,中国的经济、社会和环境安全,中华民族的可持续发展都将面临严峻的考验。 二、生态经济对中国经济 可持续发展的启示 1,什么是生态经济与生态经济学 2,生态经济的本质、内涵 3,生态经济学为可持续发展研究提供 理论基础 1,生态经济与生态经济学 生态经济学 最早是由经济学家鲍尔丁在20 世纪60 年代提出 。 研究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之间物质循环、能量转化、信息交流和价值增值的经济学。 它通过研究自然生态和经济活动的相互作用,探索生态经济社会复合系统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规律。 定义 生态经济学 是一门从经济学角度来研究由社会经济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复合而成的生态经济社会系统运动规律的科学,它研究自然生态和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相互作用,从中探索生态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规律性。 2 本质、内涵 本质 是把经济社会发展建立在生态环境可承受的基础之上,在保证自然再生产的前提下扩大经济的再生产,建立经济、社会、自然良性循环的复合型生态社会系统。 内涵 生态经济已经成为一种新的理念,一种新的战略,一种新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 第一,新的生产观。就是坚持清洁 生 产、环保 生产 . 第二, 新的消费观 走出人与自然对立状态下的消费误区。 因为大自然无法毫无节制地满足人们无限的欲望,人们应当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性原则下去规范消费行为。 第三,新的经济观。 就是用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规律来指导生产活动。经济活动要在生态可承受范围内进行,超过资源承载能力的经济循环会造成生态系统退化。 第四,新的价值观。 在考虑自然资源时,不仅要利用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