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第一节训诂的基本方式.ppt.pptVIP

  1. 1、本文档共1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三章第一节训诂的基本方式.ppt

第三章训诂的基本方式和术语 所谓训诂术语,是指前人在训诂实践中创造使用并不断发展完善的有关训诂方式、解说类型和训释字词的习惯用语。 训诂的常用术语可分为两类: 1、抽象的术语,为近、现代训诂学家总结出来的说明训诂方式的术语——形训、声训和义训; 2、具体的术语,是从古代以来为学者们所沿用的训释字词的习惯用语 第一节 关于训诂方式的术语 一、形训 1、定义: 通过分析文字形体的方法来解释字义称之。 段玉裁:“有形以范之。而字义有一定。” 汉字是表意文字,字的形体结构与词义往往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分析字形结构不仅可以追溯字的本义,而且有利于了解其引申义、研究词义系统、识别假借字。 2、产生和发展: 分析字形以解说词义的方法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产生。 例证: 《左传》:“夫文,止戈为武” “于文,皿蟲為蠱。” “故文,反正为乏” 《韩非子·五蠹》“自环者谓之厶,背私者谓之公” 汉代经师把这一训诂方法继承过来并发扬光大。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按形义统一的原则,系统地反映了当时文字的整体,其基本上以形立训,为我们以形说义提供了直接的根据或有用的线索。 例如: 分,别也。从八,从刀,刀以分别物也。(见教材P170) 祭,祭祀也。从示,以手持肉。 突,犬从穴中暂出也。从犬在穴中。 雧,众鸟在木上也。从雥木。 本,木下曰本。从木,一在其下。指事。 吠,犬鸣也,从犬口。 2、形训的局限和使用注意(见教材P170) 二、声训 1、定义 也就是因声求义。即不拘于字形,从词语的声音方面推求词的来源的训诂方法。 2、产生和发展 (1)先秦——萌芽 例证: 《论语·颜渊》:“政者,正也。” 《孟子·滕文公》:“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见教材P172) (2)汉代——盛行 《尔雅》、《方言》、《说文》等训诂专著及群书注释多用之。刘熙的《释名》几乎全用声训解释字义和推求语源。 例证: 《释名·释兵》:“剑,检也,所以防检非常也。” 《释名·释形体》:“毛,貌也,冒也,在表,所以别形貌,且以自覆冒也。” 《礼记·檀弓上》:“葬也者,藏也;藏也者,欲人之弗得见也。” (3)宋代——右文说,体现了对字义起于字音的朦胧意识。 (4)清代——系统化、理论化 例证: 犹豫,本为双声连绵词。王引之:“犹豫,双声字也。字或作犹与……转之则曰夷犹,曰容与。”《楚辞·九歌》:“君不行兮夷犹”。王注曰:夷犹,犹,犹豫也’;《九章》:‘然容与而狐疑’。容与亦犹豫也……《离骚》:‘心犹豫而狐疑兮’。《史记·李斯传》:‘狐疑犹豫,后必有悔’。狐疑、犹豫皆双声字。后人误读狐疑二字,以为狐性多疑,故曰狐疑。又因《离骚》中狐疑犹豫相对为文,则谓犹为犬名,犬随人行,每豫在前,待人不得,又来迎候,故曰犹豫。或谓犹是兽名,每闻人声,即豫上树,久之复下,须臾又上,如此非一,故不决者称曰犹豫。或曰以豫字从象,而谓犹豫俱是多疑之兽。以上皆因不知双声之字本因声以见义,不求其声而求其字,固其说穿凿附会。 连绵词:一种双音节的单纯词,两个汉字表示一个整体意义,不能分开解释,两个音节一般具有语音联系。 3、声训的主要用途 (1)推求语源,说明字义之所从来 例证: 《诗·崧高》:“以赠申伯”,毛传:“赠,增也”。言二字语义相承,赠物与人必使人之物增。 《诗·驺虞》:“彼茁者葭”,毛传:“茁,出也”。茁为形容词,出为动词,两字义虽别,但茁与出有关。 (2)以本字释假借 例证: 《诗·棫朴》:“追琢其章”,毛传:“追,彫也”,追为借字,彫为本字。 《诗·棠棣》:“外御其务”,毛传:“务,侮也”,务为借字,侮为本字。 4、声训的具体方法 (1)用同音字相释 例证: 《说文》:“衣,依也”。 《诗·卫风·淇奥》:“赫兮咺兮”,毛传:“咺”,威仪行止宣著也”。 《诗·邶风·柏舟》:“威仪棣棣”,毛传:“君子望之俨然可畏,礼容俯仰各有宜耳”。 (2)用音近字相释 例证: 《方言》:“哲,知也”。《说文》:“祈,求也”。 《诗·车邻》:“逝者其亡”。毛传:“亡,丧弃也” 。 《诗·皇矣》:“无然歆羡”。毛传:“无是贪羡”。 (3)用同声旁的形声字相释 例证: 《释名》:“消,削也,言减削也”。 《释名》:“论,伦也,有伦理也”。 (4)用声旁字和形声字相释 例证: 《诗·周南·兔罝》:“公侯干城”。毛传:“干,杆也。” 《诗·小雅·正月》:“洽比其邻”。毛传:“洽,合也”。 《诗·小雅·四牡》:“将母来谂”。毛传:“谂,念也”。 《尔雅》:“古,故也”。 5、声训的局限(见教材P175) 三、义训 1、定义 不分析字形也不借助字音而直接解释词义的训诂方式,即除了形训与声训以外的训诂方式。

文档评论(0)

asd52251365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