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西死刑存废观的暗合与嬗变
中西死刑存废观的暗合与嬗变
作者:郑重 来源:学习时报 字数:3160
1757年3月2日,达米安因谋刺国王而被判处“在巴黎教堂大门前公开认罪”,他“乘坐囚车,身着囚衣,手持两磅重的蜡烛,被送到格列夫广场。那里将搭起行刑台,用烧红的铁钳撕开他的胸膛和四肢上的肉,用硫磺烧焦他持着弑君凶器的右手,再将熔化的铅汁、沸腾的松香、蜡和硫磺浇入撕裂的伤口,然后四马分肢,最后焚尸扬灰”。这是福柯在《规训与惩罚》中描述的一幅18世纪欧洲执行死刑的场景。 与此同时,古代中国起源于秦汉年间的凌迟刑也在17到18世纪的明清达到了顶峰。凌迟是一种肢解肉体实施死刑的刑罚方式,它包含了对身体四肢的切割、分离。这种残忍的酷刑直到1905年清朝修律大臣沈家本上奏获准,才得以“永远删除,俱改斩决”。中西方死刑存废观的暗合 中西方在同一时期出现极为类似的,以对肉体实施残酷折磨而剥夺罪犯生命的刑罚,则绝非偶然现象。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受制于生产力水平、社会结构、传统观念,人的意识中普遍存在朴素的同态复仇、神意报复主义的刑罚观念。无论是西周时期的“以德配天,明德慎罚”,还是《圣经》中记载的“凡流人血的,他的血也必被人所流,因为神造人,是照自己的形像造的”,它们都认为犯罪是违反天意的行为,理应受到天罚。中西方统治者都以对肉体进行残酷折磨的形式,来最大限度发挥刑罚的惩罚和恫吓功能。 传统中国社会,孔子创立的以“仁者爱人”为核心的“仁政”理论,成为历代统治者宣示的治国理政原则。所以统治者在对危害统治秩序的行为科以酷刑的同时,又提倡“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强调宽仁慎刑,爱惜人命。隋朝规定了“三复奏”制度,对于地方判决的死刑案件要三次奏报皇帝方可执行。唐朝规定各地方的死刑判决必须三次奏报皇帝批准,且待批准的诏令下达三天后方可执行。对京师判决的死刑案件必须经过“五复奏”。清朝死刑执行前还采取秋审、会审等恤刑制度,对案件分情实、缓决、可矜、留养承嗣等四种情况处理。除“情实”案件“奉旨勾决”外,其余多可暂缓或免于死刑。这些制度对慎判死刑、避免错案起到了一定作用。 中世纪的西欧,天主教会是封建制度的支柱,在经济、政治和思想上都形成了巨大的统治力量。《圣经》中记载,神是允许死刑的。旧约中出埃及记、利未记也表达了同样的观点,对一些行为应以死罪惩治,如杀人、绑架、奸兽、奸淫、同性行为、做假先知、卖淫和强奸等。虽然支持死罪,但当死刑要执行时耶稣又显明了恩典,因为“唯有完人才够资格向罪人扔石头,但完人是没有的”。著名启蒙思想家卢梭1762年在《社会契约论》中也表达了对死刑的支持态度。卢梭认为,政府与全体公民之间存在一份“旨在保全缔约者的社会契约”,公民让渡出自己的部分权利,让政府对社会实施管理,以维护社会的稳定、安全与秩序,最终促进全体公民的福利。卢梭还认为,个人生命也是“契约”的一部分,“正是为了不至于成为凶手的牺牲品,所以人们才同意,如果自己成了凶手,自己也得死”,因此政府有权对罪犯执行死刑。 在对待死刑的态度上,中西方封建社会可谓殊途同归。建立在儒家思想基础上的中国法律,从“仁政”的角度体恤人命,但并未否认为维护统治秩序和伦理规范而对民众处以死刑的必要性。西方法律从宗教的角度表达了对死刑犯的怜悯,但同样未否认政府有权对罪人适用死刑。中西方死刑存废观的嬗变 “人们凭借怎样的权利来杀自己的同类呢?”——达米安受酷刑7年后的1764年,意大利刑事古典学派创始人贝卡里亚在《论犯罪与刑罚》一书中对死刑表达了强烈的谴责和质疑。这本堪称刑法学经典著作的小册子一出版就产生了巨大影响,并引发了西方世界旷日持久的死刑存废之争。贝卡里亚并不同意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提出的,死刑的正当性在于公民将自己的生命以契约的形式交给了国家。他认为,“君权和法律仅仅是一份份少量的私人自由的总和,它们代表的是作为个人利益结合体的普遍意志”,而不应该包括人的生命,因为没有人会把自己的生命以任何契约的形式让渡给他人(包括政府)。既然如此政府以法律名义执行死刑就没有合法性、正当性的依据。 同时,贝卡里亚还从功利主义的角度来阐述死刑是无效的,“滥施极刑从来没有使人改恶从善”。他认为“死刑的理由除非处死他是预防他人犯罪的根本的和唯一的防范手段”,但现实显然并非如此。一种正确的刑罚,它的强度只要足以阻止人们犯罪就够了。体现公共意志的法律禁止公民杀人,并要惩罚谋杀行为,而法律自身却在做这种事情,这是一种荒谬的现象。 贝卡里亚开始质疑死刑的18世纪,正是欧洲启蒙运动蓬勃兴起之时。这场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解放运动积极地批判专制主义、封建特权和宗教愚昧,主张用“理性之光”驱散人类思想和制度上的黑暗。这一时期,西方的教会法开始衰落,并受到世俗政权和世俗法的制约和打击。但教会法中所强调的人道保护和生命神圣性却得到了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