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金属带锯条表面裂纹分析.pdf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双金属带锯条表面裂纹分析

双金属带锯条表面裂纹分析 卢斌 易丹青 刘沙 王斌 梁英 彭建湘 摘要:对双金属带锯条表面裂纹的形成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双金属带锯 条基体表面存在着含Mg,Si,Cu 和S 等元素的Al2O3 和Fe2O3 复合氧化物夹杂组成的 微凹坑,是表面裂纹形成的主要原因。 1、简介 双金属带锯条是由高速钢和合金弹簧钢经真空电子束焊接后,再经过一系列冷、热 加工工序制造的先进复合锯切下料工具。双金属带锯条是靠张紧于带锯床两个主、从动 轮上,作扭转45 °~90 °的环行运动。在实际使用中,该双金属带锯条处于周期性的拉 伸、冲击、弯曲以及扭转复杂应力状态,此外,还处于含 6%HC-1 锯床切削乳化剂水溶 液中,服役条件恶劣,因此要求双金属带锯条的刃尖切削与耐磨性能好,基体强度与抗 疲劳性能高。 双金属带锯条基体材料为Rm80 超高强度钢。热处理是在高纯N2 气氛中进行1190℃ 奥氏体化,在-60℃冷却箱中分级淬火,最后经 510℃×2h 两次回火处理和 530℃×2h 一次回火处理。 今年,双金属带锯条曾发生小批量质量问题,即在基体表面过早地出现疲劳裂纹, 见图1。为此,对双金属带锯条基体表面裂纹的形成原因进行了检测分析。 图1 双金属带锯条表面裂纹形貌 图2 双金属带锯条基体显微组织 500 ×4%硝酸酒精溶液侵蚀 2、检测仪器 在德国 NEOPHOT21 显微镜上进行表面裂纹宏观观察,在 POLYVAR 光学显微镜及其 附件 Mef3 显微硬度仪上进行组织观察与显微硬度测量,在日本 JSM25600LV 扫描电镜 (SEM)及能谱仪上进行断口形貌观察与能谱分析(EDS)。 3、检测结果 3.1 常规硬度与显微组织 对双金属带锯条基体表面裂纹附近区域进行了硬度测定,结果为557HV,比常规生 产检验结果略有提高,但仍在技术要求允许的范围内。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其组织为回 火马氏体+少量的细小碳化物颗粒,也符合技术要求,见图2 。 3.2 表面裂纹宏观形貌 双金属带锯条基体表面裂纹宏观形貌见图1 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裂纹基本上是 沿着与双金属带锯条长度方向相垂直(略偏离垂直方向3 °~5 °,见图1 中的位置标记1, 2 和 3)的方向扩展,且裂纹均出现于基体表面缺陷部位。观察结果表明,已存在的表面 缺陷与疲劳裂纹过早形成有着因果关系。 3.3 断口形貌与能谱分析 在虎钳台上沿表面裂纹扩展方向将基体垂直掰断,制取疲劳断口样品。在扫描电镜 上对疲劳断口形貌特征进行了观察与分析,图3a~d 为典型的断口形貌特征。从扫描电 镜照片中可以看出,裂纹起源于基体表面上的圆弧状微凹坑( 图 3a) ,微凹坑深度为 0.013mm( 图 3b) 。对微凹坑区域进一步放大(图 3c),可看出微凹坑表面形貌呈凹凸不平 的丘岭状。对微凹坑表层进行能谱分析(见图3c 中的标记点a 和b),分析结果见附表与 图4 。可见,微凹坑表层是Al ,Fe,C 和O 元素的富集区域,此外还含有Mg,Si,Cu 和 S 等元素,由此可推测出微凹坑表层主要是由Al2O3 和Fe2O3 等氧化物组成的夹杂富集 区域。 (a)150× (b)500× (c)1500× (d)1600× 图3 疲劳断口形貌SEM 图4 能谱分析 从凹坑表层向基体内部,疲劳断口形貌特征依次可分为三个区,从微凹坑表层开始 的平面无特征区(见图3a 中的标记Ⅰ与图3b),深度约0.08mm; ;沿晶开裂区(见图3a 中 标记Ⅱ与图3b),该区域深度约0.10mm,在该区域的后期可以看到晶界上存在腐蚀产物 (见图 3d),其是切削液介质与疲劳应力同时作用下的腐蚀疲劳阶段;最后是由沿晶开裂 向穿晶开裂过渡的机械疲劳扩展阶段(见图3a 中的标记Ⅲ及图3d) 。 4 、讨论 双金属带锯条基体的疲劳断口形貌观察以及能谱

文档评论(0)

asd52251365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