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广东音乐及江南丝竹-教育局.PDF

  1. 1、本文档共2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广东音乐及江南丝竹-教育局

廣東音樂及江南絲竹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教育局 2009 廣東音樂及江南絲竹 徐英輝先生編寫  此學與教材料的版權屬香港特別行政區 政府所有。除獲版 權持有人書面允許,不得以任何形式翻載本教材的內容。 目 錄 前言 1 廣東音樂 4 江南絲竹 1 7 參考書目 2 5 (空白頁) 前言 我國古代樂器的分類是以製作材料分成八類,稱為「八 音」。「八音」是指「金」、「石」、「絲」、「竹」、「鞄」、 「土」、「革」和「木」。這種分類法現今已很少使用,而改 為按照樂器的演奏方法,分成「吹」、「彈」、「拉」、「打」 四類。「絲」在古代是指弦樂器,主要是琴和瑟等弦樂器;今 天常用的各種拉弦及彈撥樂器如胡琴、琵琶和古 箏等,亦屬 此類。「竹」是管樂器,當時所指的主要是簫、笙、竽等竹製 的管樂器,現今的笛子也屬於此類。「絲竹樂」這個名稱,是 取其八音分類中的「絲」和「竹」的意思。現今「絲竹樂」一 般是指那些主要以傳統的弦樂器如琵琶、揚琴、 古箏和胡琴 等,以及管樂器如笛子、簫和笙等組成的合奏音樂。 大致上,現存的絲竹樂可以歸納成下列四個共同特點(徐 1 9 9 8 : 4 2): (一)以不多於十人的小組合奏為主,也可以因應實際情況改 變合奏的人數和樂器,有時甚至可以獨奏; (二)演奏絲竹樂的場合有在住家庭院自娛,或有受聘在茶樓 或宴會中作助慶的背景音樂; (三)傳統上多用「工尺譜」,現今則大多使用簡譜;以及 (四)音樂織體以「支聲複調」( h e t e r o p h o n y )為主。樂曲結 構(曲式)多是採用旋律變奏或套曲等形式。演奏時,樂手通 1 常會即興「加花」及加入裝飾音。 江蘇、浙江一帶早在二十世紀初,已出現了專門應聘到 住家演奏音樂助慶的合奏組,當時稱為「絲竹班」。而弦樂器 (絲)或加上管樂器(竹)的合奏形式相信已經存在很久,甚 至比二十世紀初的絲竹班更早。「江南絲竹」這個名稱,大約 於二十世紀五十年代開始被廣泛地使用。名稱的 來源是由於 當時國內各地的音樂研究人員,在搜集音樂材料 及了解音樂 傳統後,為了方便記錄或分門別類,同時亦按個 別傳統的地 域及演奏特點,以及參考既有的名稱等,為不同 地域的音樂 傳統加上稱謂。如「江南絲竹」便是指江南一帶流行的特定的 絲竹樂傳統;廣東省粵語方言地區的「絲竹樂」,今天一般稱 為「廣東音樂」;廣東潮汕一帶及潮州人社區流行的絲竹樂現 稱為「潮州絃詩」;流行於客家社區的則稱為「漢樂」。 絲竹樂的形成及發展 當時一些樂師掌握了個別樂器的演奏技巧,便就着他們 熟悉的曲調漸漸走在一起合奏起來。那些曲調可 能是地道的 或由外省流入的,經過了多次的演奏後,慢慢演 變成一些較 固定的樂器演奏組合和習慣,以及一些較常奏的 樂曲,或組 合成固定的班子作自娛或在某些場合上為他人演 奏。其中一 些樂師把樂曲的記錄下來,一代傳一代的音樂傳 統,很可能 就是這樣漸漸萌生出來。 2 另一方面,絲竹樂亦可能是從古代流傳至今的戲曲音樂 慢慢演變出來。舉例來說,戲曲表演者把戲曲中 的調子或曲 牌用樂器奏出,而不加入唱腔。久而久之,此種 器樂演奏為 人接受了,也漸漸發展出一個器樂合奏的傳統。 所以當談及 一些音樂傳統的形成或存在時,可能是基於以下 部分或全部 的原因: (一)歷史文獻資料記載了其存在的時期; (二)某地區

文档评论(0)

sunshaoying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