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文学]认知学习理论.ppt

  1. 1、本文档共7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文学]认知学习理论

第四节 学习的信息加工论 1、认知心理学诞生的历史背景 发端于早期认知理论的代表学派-格式塔心理学的顿悟说;真正形成却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 (1)社会背景:是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产物; (2)科学技术背景 :邻近学科交叉渗透(控制论、信息论,以及计算机科学与语言学的发展); (3)心理学自身的发展。 2、认知心理学的主要观点 1、人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发生是学生积极地认知,是主动的,是个体作用于环境;学习的基础是学习者内部心理结构的形成和改组,学习是由心理推断引起的心理结构的变化构成的; 2、对学习过程和学生内心活动很重视。人类获取信息的过程是感知、注意、记忆、理解、问题解决的信息交换过程。 3、人们对外界信息的感知、注意、理解是有选择性的。 4、新知识的学习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 5、在教育方面, 教师要鼓励学生对复杂的环境作积极的心理探索。 第一节 早期认知学习理论 一、格式塔的学习理论 格式塔心理学产生于20世纪初的德国,主要对知觉和问题解决的过程感兴趣。该学派以现象学作为理论基础,主张心理现象最基本的特征是在意识经验中所显现的结构性或整体性(完形),他们认为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意识经验不等于感觉等元素的总和,思维也不是观念的简单联结。 代表人物有韦特海默(M.Wertheimer)、苛勒(W.Kohler)、考夫卡(K.Koffka)等 一、 格式塔学习理论 (一) 代表人物 1.人物小传:韦特海墨 韦特海墨:将完形心理学的原理应用于人类创造性思维 的研究,并倡导在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 先就读于茶理斯大学法律系,1901年转柏林大学学哲学和心 理学,从师于斯图姆夫。 1904年又转符茨堡大学,在屈尔佩的指导下获得博士学位。 1910年以后在法兰克福大学和柏林大学等校任教。 从1911年开始对运动视觉进行实验研究,并获得很大成就。1933年因为纳粹迫害而逃至美国,在纽约社会研究新学院任 兼职教授。 著作有:《创造性思维》(1982,1959,1945)(林宗基中 译本,1987)、《格式塔心理学源考》(1967)、《对抗:心 理学与当今的问题》(1970)、《心理学的基本问题》(1972) 等。 2.人物小传:沃尔夫冈.苛勒 沃尔夫冈.苛勒(Wolfgang.Kohler 1887-1967)德裔美国心理学家,格式塔心理学派创始人之一。 1887年苛勒出生于爱沙尼亚,曾先后就读于杜宾根大学、波恩大学和柏林大学,在柏林大学期间师从斯图姆夫。1909 年获柏林大学心理学哲学博士学位。毕业后应聘于法兰克福大学。在这里,他和K.考夫卡成为同事,并在1910年和 M.韦特海默相识,并承诺和考夫卡一起做他研究似动现象实验的助手和被试,从此三人合作继续研究,终于建立了格式塔心理学派。 著作包括:《人猿的智慧》(1917)、《格式塔心理学》(1929)、《价值在事实世界中的地位》(1938)、《心理学的动力学》(1940)、《格式塔心理学的任务》(1969)等。 3.人物小传:考夫卡 考夫卡(1886-1941)于1886年3月18日出生在德国柏林。他1903年进爱丁堡大学接受教育,1904年开始在柏林大学修习哲学和心理学,1909年获哲学博土学位。1910年到法兰克福大学,与韦特墨、苛勒合作进行似动现象研究,奠定了格式塔心理学的基础。1911年至1924年,一直在吉森大学任教。1924年到美国,任康奈尔大学、芝加哥大学等大学访问教授,1927年他受聘为美国史密斯学院心理学教授,直到1941年去世。 主要代表著作有:《心的发展》(德文版1921年,英文版1924年)和《格式塔心理学原理》(1935)。后者被誉为是“对格式塔作全面系统的叙述的唯一尝试”(波特,1981年)。 (二)典型实验 1.似动现象   似动现象是指两个相距不远、相继出现的视觉刺激物,呈现的时间间隔如果在1/10秒到1/30秒之间,那么我们看到的不是两个物体,而是一个物体在移动。 (二)典型实验 2.整体与部分 (形—基关系) 当我们注意某物体时,一般不会注意或者很少注意到它的背景。我们看的是一张脸,而不是脸后面的房间或者风景。1915年,古丁根大学的心理学家埃德加·鲁宾探讨了“图形-背景”现象—即大脑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个有意义的图案上而忽略其它数据的能力。他使用了很多测试图案,其中的一个,即所谓的鲁宾瓶,几乎是人人皆知的。   经典性例子是图形与背景交替图。   (二)典型实验  3.顿悟实验 (黑猩猩学习实验:1914—1920) (1)“接竿问题”实验 (2)“叠箱问题”实验    (1)“接竿问题”实验 (2)“叠箱问题”

文档评论(0)

qiwqpu54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