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语集注与论语新解里仁篇
《論語集註》與《論語新解》〈里仁篇〉
之比較研究初探
建國科技大學 通識中心
許炎初 94/05/16
自晚明以下,中國儒學衰竭,亦竟無大氣魄人能將孟子、中庸、晦翁、陽明四家和會融通,打併歸一。其有調和折衷與夫出主入奴,皆未能深入此四家中而超乎此四家外來鎔鑄一新的天地。此下果是儒學復興,這一關定是闢頭的第一關。中庸(頁423)說:「尊德性而道問學,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孟子說:「可欲之謂善,有諸己之謂信,充實之謂美,充實而有光輝之謂大,大而化之之謂聖,聖而不可知之之謂神。」無論如中庸之大氣包舉,無論如孟子之孚尹旁達,總之必有如此境界,乃始得為將來儒學開新天地。而比較上,朱子所闡,於此路近,陽明所論,卻不免要遠離此路。此為本篇分析闡述之主要論點,幸學者再詳之。(《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五〉民33/9,頁424,全集版)
一、文獻回顧
錢穆先生於《孔子與論語》一書中有多篇文獻詳細解說《論語新解》與《論語集註》之同與異。例如(七)〈再勸讀論語並論讀法〉,頁69-80;(九)〈漫談論語新解〉,頁95-118;(一0)〈談論語新解〉,頁119-140;(一一)〈再談論語新解〉,頁141-158;(一五)〈本論語論孔學〉,頁201-236;(一七)〈從程朱論語註論程朱孔孟思想歧點〉,頁263-310。此外,至少仍可參考《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五)〈辨性〉、〈程朱與孔孟〉、〈朱子學術述評〉與〈周程朱子學脈論〉等諸文。
二、〈里仁篇〉朱注與錢注的一些異同
自有論語集注,繼之以孟子集注,又繼之以學庸章句,四書之結集,乃代漢、唐之五經,而成為後代儒者之人人必讀書。故朱子乃始以濂溪而完成一大系統。而朱子遂為中國儒學史上繼孔子而起之集大成者,亦以此也。」(《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 (七)〈周程朱子學脈論〉民37、民66(增訂),頁348。)
朱子承龜山之四傳,親受業於李延平,然於李延平之教終有不滿。並亦不滿於伊川之易傳而著易本義,又為詩集傳;乃皆自感不滿,至自譬為雞肋。於是乃一意求之孔子之論語。自濂溪、二程以來,人人尊孔子,排釋、老,認為新人生蘄嚮在此。然孔子究何言,所言究何義,實未深切探究,有明白歸一之定論。使人人言自得,各自得於心,而不能建立一共同之師承,則斯道終不明。濂溪、二程,竟在創新儒學,亦終不脫舊經學圈套,其特重周易,即其一例。朱子則移新儒學之重心於論語,求為逐章逐句逐字儒之經學章句,而用意固大別。朱子幾乎乃畢生用力於此。先則多依據二程,繼則擺脫二程,即以論語求論語。其論語集注之最後定本,乃采二程語乃不多。此文為濂溪、二程以來新儒學之一大轉變。其先只求擺脫釋、老,歸向儒學 ; 至是乃於儒學中心孔子一人論語一書作首尾貫徹之研尋。此乃朱子對新儒學之新貢獻,實亦是莫大之大貢獻也。」(《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 (七)〈周程朱子學脈論〉民37,民66(增訂),頁348。)
(一)前論
對朱子而言,《論語集註》一來可見明顯受限於「理學」的特質;例如注文中好統言天地萬物之理、總是突出「理」為「無以尚之」的最高範疇,如言:
道者,事物當然之理。(《論語集註》〈里仁篇〉)
又言:
「性者,人之所得於天之理也;生者,人之所得於天之氣也。性,形而上者也;氣,形而下者也。」「心者,人之神明,所以具眾理而應萬事者也。性則心之所具之理,而天又理之所從以出者也。」。(孟子集註)〈盡心篇〉
因而,朱子處處要求從「然」中推求「所以然」之「理」,進而引出「體與用」、「形上與形下」、「本與末」、「寂與感」、「已發與未發」、「理一與分殊」、「道心與人心」、「天理與人欲」、「公與私」等抽象的對比(辨)範疇,以求有助於釐清概念的糾葛。並要求能處處合於「所以然」的最高「理則」。然而,這種重哲學抽象思考的特質卻出現一些問題:
(1)於「實踐的成德」上常常只能以「應」的「消極」方式出之,而缺乏「感」的「積極」力量;也就是只見處處時時要合於「理」,而缺乏一股體現實踐「道」的「恢弘」力量(例如《論語新解》於〈里仁篇〉則突出「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一章),而讀朱注不免有「軟弱而無力之感」。例如朱注:
好、惡,皆去聲。唯之為言獨也。蓋無私心,然後好惡當于理,程子所謂“得其公正”是也。遊氏曰:“好善而惡惡,天下之同情,然人每失其正者,心有所系而不能自克也。惟仁者無私心,所以能好惡也。”
(2)又因善於對普遍抽象的概念做形式意義的推演,因而在其深析辨理中讓人感到有「空洞而單薄之感」,但也因對抽象性的解悟高,因而頗能闡發深奧與玄妙的哲理。但弔軌的是,這種方式也就在「深奧與玄妙的哲理」中轉而流於易簡,並簡化了義理的豐富與弘大。例如4-12子曰:「放於利而行,多怨。」:
放,上聲。孔氏曰:“放,依也。多怨,謂多取怨。”○程子曰:“欲利於己,必害於人,故多怨。”
錢注則主要體現:(2-1)指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