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荨麻疹中西治疗教学教材演示幻灯片.pptxVIP

慢性荨麻疹中西治疗教学教材演示幻灯片.ppt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慢性荨麻疹的中西医治疗 祝金豹 YS2016144ZT2016·8 荨麻疹是一种常见的过敏性皮肤病,是由于皮肤、黏膜小血管扩张及通透性增加而出现的一种局限性水肿反应。慢性荨麻疹( CU) 是指每天或几乎每天均有发生的风团或瘙痒, 病程大于6周,发病率 0.1%-3% 。分类·慢性荨麻疹分为伴有明显诱发因素的荨麻疹,自身免疫性荨麻疹和慢性特发性荨麻疹三类。· 80%-90% 的慢性荨麻疹常规检查手段找不到过敏原或其他病因,而定义为慢性特发性荨麻疹( CIU) 。一、病因与发病机理1、中医病因病机 本病因先天禀赋不耐,风邪乘虚侵袭所致; 或因卫外不固,风寒,风热外袭,客于肌表,致使营卫失调而发; 或因饮食不节,过食辛辣肥甘厚味,肠胃积热,脾胃失调,复感风邪,内不得疏泄,外不得透达,郁于皮毛腠理之间而发; 平索体虚,气血不 足,血虚化燥生风,复感外风之邪诱发。 2、西医病因病机(1)病因 慢性荨麻疹的病因复杂, 有免疫和非免疫两大类因素, 多数病因不清, 可能与食物、药物、感染、物理化学、系统疾病和自身免疫等因素有关。a:有明显诱发因素的慢性荨麻疹 酒精、催眠药、口服避孕药、青霉素等也有可能诱发慢性荨麻疹 。药物常与急性荨麻疹有关, 也可致慢性荨麻疹。阿司匹林可使 6. 7% - 67. 0%的慢性荨麻疹患者症状加剧。真菌感染如甲真菌病、足癣、白色念珠菌也被认为与 C U有关, 物理性荨麻疹约占慢性荨麻疹的 1/3, 诱发因素包括冷 、热、光、水和振动等, 以人工划痕症和胆碱能性荨麻疹最多见 。荨麻疹可在妊娠期或月经期加剧 , 情绪低下可引起或加剧 CU。食物可使 2% ~ 30%或更多C U患者的症状加剧, 但明确过敏原者少于 3. 5%。b:自身免疫性荨麻疹 ·约 2/3的慢性荨麻疹与自身免疫有关 , 在急性发作期约 58%的患者 A S S T试验阳性。·约 5%的患者在体内有 I g E分子的自身抗体 , 25 %患者有抗F c ε R Ⅰ 抗体 , 有些 C U患者体内有尚未被确定的其它组胺释放,c:慢性特发性荨麻疹 约 2/3的慢性荨麻疹与自身免疫有关 , 在急性发作期约 58%的患者 A S S T试验阳性 ,约 5%的患者在体内有 I g E分子的自身抗体 , 25 %患者有抗F c ε R Ⅰ 抗体 , 有些 C U患者体内有尚未被确定的其它组胺释放(2) 病理生理 风团和血管性水肿是慢性荨麻疹主要的临床表现,是由肥大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等炎症介质所致。 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产生了风团,血管扩张引起红斑,炎症介质刺激感受器引起瘙痒。 根据皮肤出现大小不等瘙痒性风团、骤起骤消、反复发作、消退后不留痕迹,病程超过6周以上者等特点,并结合实验室检查本病不难诊断。三、治疗1、中医治疗1.1 风寒束表型·《诸病源候论·风瘙身体瘾疹候》中曰;“邪气客于皮肤,复逢风寒相折,则起风瘙瘾疹。”本证好发于寒冷季节,或患者禀赋不足,不慎乘凉饮冷,外感风寒,外袭肌肤,营卫失调发病 。·临床表现为皮疹淡红或淡白,遇风吹或寒冷刺激,皮损骤然而起,当身体转温,则皮损逐渐消失,舌淡苔薄白,脉迟缓。·以麻黄汤的基本方加入疏风和血之品组成麻黄祛风汤,方药组成 :麻黄 6g,桂枝、荆芥、防风、桔梗、杏仁、当归、羌活各 10g,刺蒺藜、白鲜皮各 15g三、治疗1.2 风热犯表型·《诸病源候论》曰:“若赤轸者,由凉湿折于肌中之热,热结成赤轸也。得天热则剧,取冷则灭也。 ”本证多由禀赋不耐,感受风热或风寒之邪人里化热,或食辛辣、荤腥等生风化热之物而致。·症见全身或暴露部位出现风团样扁平丘疹,稍高于皮肤,疹块色红,剧痒,遇热加剧,遇冷减轻。可伴有发热、恶寒、咽喉肿痛等症,舌苔薄黄,脉浮数。·治以疏风解表,防风消疹汤(黄芩 15g,防风 15g, 桑白皮 15g, 地骨皮 10g,牡丹皮 15g,赤芍药 30g,生地黄 20g,蝉蜕 10g,僵蚕10g,甘草 3g)。三、治疗1.3胃肠湿热型清代《疡医大全·斑疹门主论》曰 :“胃与大肠之风热亢已极,内不得疏泄 ;外不得透达,怫郁皮毛腠理之间,轻则为疹”。钟卫红认为本证多由于食鱼虾荤腥发物,或饮食失节,胃肠食滞,导致中焦胃肠湿热蕴结,熏蒸肌肤。·临床症见风团色红而痒,发作时常伴有消化道症状,纳差、腹胀、腹痛,大便干或溏泄,甚至恶心呕吐、全身乏力。·治宜活血祛风,健脾燥湿,方用燥湿消疹汤:当归 10g,川芎10g,赤芍 12g,荆芥 8g,防风 8g,地肤子 15g, 苍术10g,黄柏 10g,广木香 6g, 甘草 3g。大便秘结者加大黄 10g,大便溏泄者加炒薏苡仁 30g,泽泻 12g。三、治疗1.4 血虚风燥型·瘾疹日久,或治疗用药过于辛散疏风、清热利湿,以致耗伤阴血,损及肝肾,阴虚生风。·本证临床多见肌肤干燥

文档评论(0)

yuzongxu12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