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美学概论;第一章 绪论;;第一节 美学及其对象;一、美学思想的产生与发展;;;;; 2. 古代美学思想的产生和发展
我国先秦时期“以和为美”的思想
史伯:“声一无听,物一无文,味一无果”。“和六律以聪耳”;“物相杂故曰文”;“和五味以调口”。以和为美,意即美是差异因素的协调统一,单一雷同不会有美。
古希腊时期的“美是和谐”
毕达哥拉斯学派:“美就是和谐与比例”;
赫拉克利特:“对立造成和谐”
孔子的“成于乐”、“游于艺”,“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研究现实美
自然美 天体宇宙、山水风光、朝霞彩虹、
花草虫鱼
社会美 人类的创造活动和成果、人物美;研究艺术美
艺术美是现实美集中深刻典型的反映,是人们对现实审美关系的最高形式。
研究主体的审美心理
研究审美活动中的美感问题,研究审美知觉、审美联想和想象等等
当代西方美学的“移情说”、“异质同构说”、“距离说”
;1.美学和哲学
区别:内容上各自对象范围不同;形式上一
个高度抽象一个相对具体。
联系:一方面,哲学为美学提供方法论指导;
另一方面,美学研究成果又推动哲学发展;2. 美学与伦理学
区别:对象不同
联系:起初两者都包含在哲学中;美以善为
基础;社会作用上两者相辅相成;3. 美学与心理学
区别:对象、范围不同
联系:一方面,美学研究与发展要借助于心
理学成果;
另一方面,美学发展又促进心理学发展。;4. 美学与文艺理论
区别:研究范围、侧重点不同;学科特点不
同;历史发展不同。
联系:美学在独立出来之前,许多美学思想
就包含在文艺理论中;两者内容上重
合;两者相互作用。;美育对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有利于完善文化心理结构,塑造完美人格
对大学生成才具有直接现实意义
;第三节 学习美学的方法;本章思考题;第二章 美的根源本质和特征;第一节 美的根源;2.从主观精神方面寻找美的根源
休谟:“美在心中”,从主体情感方面寻找美的根源
康德:美是主???的,审美是“趣味判断”、“鉴赏判断”、“情感判断”
克罗齐:美是心灵作用于事物而产生的直觉;3. 从客观对象方面寻找美的根源
亚里士多德:美在于事物的形式
博克:美在于事物的某些属性或感性特征
狄德罗:美在于事物的客观关系; 4.从社会生活方面探索美的根源
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自然美是由于对生活的暗示产生的”;二、美根源于人类的社会实践
马克思:“劳动创造美”。美的根源和本质只能从人类社会实践、社会生活中作出科学说明。
1.生产活动是美诞生的最原始基础
2. 人在其对象世界中直观自身;第二节 美的本质; ② 从精神方面探讨美的本质
休谟:美在心中,美在观赏者的心里
柏拉图:美的理念是事物成其为美的品质
黑格尔: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③ 从主客观相互作用上探讨美的本质
例:“对应同构说”即客观对象的形式与主体
的心理结构相契合才会产生美和美感。; 2. 我国美学界对美的本质的几种观点
① 主观论 代表人物:吕荧、高尔泰
② 客观论 代表人物:蔡仪
③ 主客观统一论 代表人物:朱光潜
④ 实践论: 代表人物:李泽厚;二、美的本质与人和社会生活本质密切联系
1.关于人的本质和社会生活的本质
①人的本质
马克思:“自由自觉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特性”
马克思:“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
社会关系的总和”
②社会生活的本质
马克思:“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2.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第三节 美的特征;二、客观性
美归根到底是客观的社会实践的产物;
美依赖于客观对象的客观属性与形式。;三、多样性
美的形态无限多样、丰富多彩。
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都有不同表现形态。;四、社会性
美的社会性指它同人类生产、生活有直接或间接联系,美总是作为表现一定社会生活内容的感性形象。;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