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症ws20140305-0311.ppt

  1. 1、本文档共10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炎症ws20140305-0311

炎 症 炎症的主要教学内容 一 概述 二 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 三 炎症经过和结局 四 炎症的组织学类型 五 影响炎症的诸多因素 教学重点: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和炎症的组织学类型。 第一节 概述 一 炎 症 的 概 念 二 原 因 一 炎症的概念 定义:具有血管系统的活体组织对损伤因子所发生的以防御为主的反应。 意义:损伤和抗损伤矛盾斗争;使局限化及利于修复,又有潜在危险性。 二 炎症的病因 1 物理性因子 2 化学性因子 3 坏死组织 4 生物性因子 5 免疫反应 生物性因子 病毒、立克次体、支原体、真菌、螺旋体和寄生虫等。 免疫反应 各型变态反应均能造成组织和细胞损伤,引起炎症。 化学性因子 外源性:强酸、强碱、松节油、芥子气等; 内源性:坏死组织分解产物,病理性代谢产物如:尿素等。 炎症介质 概念:是一组参与炎症反应的化学物质,它们在炎症发生、发展起着关键作用(也称化学介质、生物活性物质或通透因子)。 分类: 外源性:细菌和毒素 内源性:细胞源性和血浆源性 细胞源性炎症介质 1 血管活性胺 2 前列腺素和白细胞三烯 3 白细胞产物 4 血小板激活因子(PAF) 5 细胞因子 6 NO和氧自由基 血浆源性炎症介质 包括凝血、纤溶、激肽、补体四系统的火花产物,它以Ⅻ因子(Hageman因子)为总的启动因子,一旦被激活,则四个系统的反应将进行下去。 炎症介质两个特点 1 不同介质系统相互之间有密切关系; 2 所有介质均处于灵敏的调控和平衡体系中。 四 炎症基本病理变化 (一)变质 (二)渗出 (三)增生 变质 炎症局部组织和细胞发生变性和坏死。 变质性炎:变质为主,渗出增生轻 急性病毒性肝炎 流行性乙型脑炎 渗 出 局部组织内血管中的液体、蛋白质和白细胞通过血管壁进入组织间隙、体腔、体表或粘膜表面的过程,以血管反应的方式表现出来。 具防御作用。 血管反应为中心的渗出性病变是炎症的重要标志。 渗出的机制 1 血流动力学改变; 2 血管通透性增加; 3 白细胞渗出。 1.血流动力学改变 1.1 细动脉短暂收缩,几秒钟; 1.2 血管扩张,血流加快; 1.3 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流减慢; 1.4 白细胞附壁。 白细胞边流、附壁 2.血管通透性升高 主要是毛细血管和小静脉壁通透性升高,水分和大量蛋白质 血管外间隙或体腔 炎性水肿或炎性积液,即所谓渗出液。 渗出液和漏出液的区别。(P80) (蛋白含量、比重、细胞数、Rivalta试验、凝固性、透明度) 液体渗出 1.机制 (1).血管扩张、血流速度加快、血流量加大→血管内流体静脉压增加→水分由血管流向组织内→渗出; (2).内皮细胞收缩与损伤:炎症介质,如:组胺、缓激肽、白三烯等→内皮细胞收缩→血管通透性增加→液体渗出; (3).各种损伤因子(烧伤、感染、炎症介质等)→内皮细胞受损血管通透性增加→液体渗出。 炎症时渗出的液体称渗出液。 乳糜腹水 胸腔血性积液 渗出意义 有利:1)稀释毒素、带走代谢产物;2)渗出物含抗体、补体及备解素,利于清除、杀灭病原体;3)渗出的纤维素成网状,网罗限制细胞利于吞噬和修复。 有害:1)渗出物量过多 压迫器官或邻近器官(如:喉尖、脑、心包、胸腔、肺泡);2)渗出物中纤维素过多 机化、粘连(如肺泡、浆膜腔)。 3.白细胞渗出 概念:白细胞从血管中进入到炎症灶组织间隙中称炎细胞浸润; 渗出过程:边集 粘附 游出 趋化作用 趋化作用:是指白细胞沿着浓度梯度向化学刺激物所在部位做定向移动的过程,这些化学刺激物称为趋化因子。 (3)白细胞游出:白细胞以阿米巴样运动穿出血管壁。(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游走能力最强,淋巴细胞最弱) 炎症早期6-24小时中性粒首先游出,48小时后则以单核细胞浸润为主。 致炎因子不同,渗出的白细胞也不同,葡萄球菌和链球菌以中性粒细胞为主;病毒感染以淋巴细胞为主;过敏反应以嗜酸性粒细胞为主。 吞噬过程 识别及附着 包围吞入 杀伤和降解 识别、附着:吞噬细胞借助血清中的调理素,如:免疫球蛋白Fc片断,补体C3b等,通过相应受体与细菌结合,从而识别和粘附细菌。 包围吞入:伪足包围调理素化后的细菌,形成吞噬体 与初级溶酶体结合,形成吞噬溶酶体。 杀伤和降解:细菌主要是被具有活性

文档评论(0)

shujukd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