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四章 三维空间的造型与装饰――陶器艺术第一节 制陶工艺对史前
西藏原始艺术 李永宪
第四章 三维空间的造型与装饰――陶器艺术第一节 制陶工艺对史前艺术的发展
根据考古发现的资料,我国陶器的制造和使用大致始于距今1万年左右的全新世初期。陶器的出现与农业、定居生活的出现成为石器时代人类文化新飞跃的重要标志,即人类文化从此进入了新石器时代。饰有菱形纹的曲贡陶罐 原始先民经过了百万年的狩猎与采集生活之后,在原始的农耕作业日劳年作的生产过程中,对于泥土的性质和状态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而居址的相对固定和生活资料的积累,使得人们有条件并且有必要制造大量加工和储存生活资料的用具器物,这种生存性质的功利目的促使农耕文化的主人们在石质品、骨质品以及其它自然物之外去寻找一种新材料,于是以水、火、泥的合成方式生产的陶器应运而生。流行的观点认为:原始先民可能因为偶尔在用竹、木、藤等有机物编成的盛器上涂上湿泥,在经过了火的烧烤之后成为可盛水浆的容器,于是由此受到启发而有意识地制造出土质容器,再经过焙烧用于盛装日常生活资料。这种推断说明,陶器的产生是作为日常生活必需的用具而出现的,其最初始的造型和工艺技术是受当时人们单纯的实用目的的驱使而出现的。
作为人工制品的一种新形式,陶器使人类能够“综合地利用水、火、土,不仅改变了对象的形状,也改变了对象的性质。陶器的早期制作过程有着比石、木、骨等材料更大的可塑性,为人们的创造活动(包括美的创造)开拓了广阔的前景”。制陶工艺的出现,一方面体现了人们能够利用不同类别的自然物,去制造具有任意高度、厚度、弧度和直径的三维空间新产品的技能,另一方面也使人们的形象思维能力和审美意识由此进入了一个高度发展的新时期。因此说,在石器时代原始艺术的发展史上,是制陶工艺把史前人们的造型能力、装饰能力以及审美水平都推向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
从陶器艺术的发展过程上看,人们造型能力和审美意识的提高和进步始终是与制陶工艺的进步和发展相伴而行的,即所谓“艺”的创新是基于“技”的进步和发展。首先,陶泥的可塑性使制陶者对成型技术的基本要领有了日益成熟的认识。陶器泥料(粘土加水)的可塑性是坯体成型的基础,要使泥料在外力作用下发生形态变化而又不破裂、而在失去外力作用后又仍然能保持原有的性状,这就必须提高塑性原料(粘土)和瘠性原料(羼和料)的品质。早期的陶器多以粉砂质地土为塑性原料,其颗粒较粗,坯体成型过程中易开裂,因此不宜制造变化丰富的器形;人们在生产过程中逐步认识到可塑性最好的陶泥是颗粒细腻的重粘土,因此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就出现了以重粘土制作的造型新颖别致的陶器,如山东龙山文化中的“蛋壳陶”等工艺水平极高的黑陶薄胎陶器。同时,陶泥的可塑性还与淘洗工艺有关,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早期的裴李岗文化中涂刷陶衣的泥浆已经过淘洗,并且在其后的制陶业中已出现专门淘洗粘土的淘洗池,而新石器时代晚期大量泥质陶(尤其是硬泥陶)的出现,表明人们对于陶泥塑性的认识已有相当的了解。此外,在陶器羼和料的使用上,从早期的灰岩砂粒、蚌渣到晚期的石英砂、炭砂等,都体现了人们提高陶泥塑性的能力。因此,陶泥塑性技术的提高,增强了人们稳定陶器既定形态的能力。
其次,陶器成型方法的进步使人们能进一步丰富坯体的形态变化。捏塑法、泥片贴筑法、泥条筑成法是早期手制陶器的主要成坯方法,捏塑法只限于制造小型的器物,其器形十分简单,如早期的碗、钵等器形;采用泥片贴筑法制成的陶器亦很少见;而无垫板的泥条筑成法制成的陶器,多为颈、腹部基本无变化的直腹及斜腹罐等;在仰韶文化时期出现的慢轮修整的泥条筑成法,其器形开始有了较为丰富的变化,如小口尖底瓶、双耳壶、敛口盆(罐)等;大致在距今4000年左右的大汶口文化晚期开始出现了轮制陶器,即以转轮拉坯成型,这一方法的运用使史前陶器出现了最为精美和富于变化的造型,如山东龙山文化中的袋足器、高柄器、圈足器以及长江流域大溪文化和屈家岭文化中的折沿器、折腹器、圈足豆、盂形器、双腹豆等,同时大约在龙山文化时期还出现了模制成型法,这种方法主要是利用由陶垫发展而来的锥形模具制作各类袋状三足器,从而产生了鬲、盉、、等复杂的多体器型。不难看出,坯体成型技术的发展是史前陶器器形变化日益丰富和器型种类增多的重要基础,尤其是坯体模制成型法的出现,无疑对于其后夏、商时期青铜器的造型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
此外,对陶泥可塑性特征的掌握、对陶坯成形技术的熟练运用都促使陶器表面的装饰手法不断发展。我国新石器时代早期陶器的器表装饰主要是利用刻划、锥刺、拍印、堆塑等方法产生纹饰,这些方法主要是施于比较粗糙的陶器表面,而陶泥淘洗法使人们能够将陶器表面进行细化和光洁化的处理,同时还能在器身进行镂孔等装饰。新石器时代中期开始出现的彩陶纹饰,则标志着制陶工艺的一大发展,人们用淘洗法除去器表的粗颗粒,并且能在坯体含水量最为合适的时候实施彩绘,而轮制方法的出现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