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西来庵到琴洲
上一篇《湄潭西来庵》里因为觉得和要表达的东西无关痛痒,所以没有说实话。
其实,走过西来庵大门,总觉得有点不舍,便沿着围墙走去湄江河边的墙根下坐着一些村民,可能是农活一阵,正坐着小憩。他们身边,就是湄江河。
河水碧波涟涟,阳光正在河面静静的舞蹈,一不小心,金色的碎片就迷了眼帘。远处,是沿河两岸金黄的稻田。一些田畦里,农人正在收割。再远处,是星罗棋布的农家房屋。屋后,也许是稻田,也许是还泛着绿意,但是也隐约见得秋色的小山。山顶,树梢上,便是白云蓝天一直又延展到我头顶的空中,最后被西来庵遮挡。
走过村民群,倚着西来庵红色的围墙,沿一段斜斜的小路走去,就到了西来庵的后面了。进不了庵院,我决心围着这样走上一圈,心想算是祭奠今天这一趟。
越走,路便越是淹没在了荒草丛间,或者,几乎到了别人的菜畦里。西来庵里的竹树,偶尔也从近两人高的围墙里探出头来或者伸出手来。我想,没有围墙的那些年月,西来庵和庵里居住的人,本就是这片土地的一部分。也许,即使是大错那样的大师,也会从庵院走出。出来静静的看农人打柴、看农人牧牛,甚至,看他们在庵前庵后玩笑嬉戏,看最朴实的尘世生活。也许,庵外的农人,间或也偷入庵内。他们穿过树林,到庵院的菜地里拔起一个萝卜,一边悠闲的去皮咀嚼,一边向庵院内张望,看看是不是可以窥探到尘世之外的某种秘密。
我觉得自己是无法张望,也无法窥探到任何的了。.因为,再走出去几步,转一个弯儿,就又到西来庵的大门处了。这个时候,突然发现这里的围墙里面已经没有竹树,我知道里面已经是庵院的院子。更巧的是,这段围墙是在一段石壁上垒砌起的,石壁可以爬上,石壁之上,围墙就不再是高不可攀。看到这样,有点恶向胆边生的意气了罪过了啊,大错大师,我要越墙进入西来庵了啊。
就这样,进入了庵院。再沿着山路,走过大错和尚独酌处,蜿蜒向上,便算是到了大殿前的院里。这个时候,才见从侧屋里走出一人来,并向我一笑,轻声的问:你来看看啊?仿佛早熟悉的人一样。我也当遇着熟人一样:嗯,我想来走走不过,对不住啊,我翻墙来的哦。哎,你自己看吧,下次来,在门外叫我,我开门就是了。难怪,我说进来就发现整个庵院这样整洁,原来,是有专人看守的哩。
在庵院里漫步,任意的想着大错他们是如何俯临湄水,是如何远跳柏杨坝,是如何看着这一方天地而揣想着远山更远外的世界一个人的游走,就是这样没有羁绊。因为没有羁绊,当我走到了庵院右侧,看到那口已经荒漠得只有枯枝残叶在浅浅的池水中的古井的时候,索性干脆去大殿背后的山顶看看。
小时候钻林砍柴的技术还没有丢生,尽管不知道何时被荆棘在手背上划过几处血痕,可是,我还是到了山顶,再慢慢悠悠下得山来。山上其实并无什么可看,因为,林莽太密,根本不可看出去哩。倒是下山时候,一条小蛇在我身侧几米远地方如我一样慢慢悠悠张张望望的向上而去。看它那么从容,那就算了,大家都只作没有看见,就都懒得打招呼了吧。也许,这也有点禅境哩!
下得山来,当然,还得向管理人打招呼的。他给我开门,送我出庵,还不住的说:下次来,可以在外边叫我,我给你开门。我知道了下次你去,可以叫他给你开门的。
按照计划,我还要去那个叫琴洲的地方。我去过一两次,不过,都是乘车去的,根本连方向感都没有找到,就匆匆忙忙回来了。仿佛只是知道一个朋友在哪一个地方,但是,只知道他在那而已。所以,我当然要自己走着去看看。
幸好,起码明白,琴洲就是在湄江河中的,就在西来庵上游不远处。我想,用几十分钟,应该可以到的吧。越是,离庵,沿江上行,过桥,再沿江上行。我还是慢慢悠悠的走,用那种下班后故意走慢点等着家里的人把碗筷都放饭桌上的步法走。
沿江两岸近处都是乡村公路,偶有车辆静静的驶过,也时见村民来往。路边的稻田,有的已经收割过了。有的,稻穗正沉甸甸的在风中轻轻漾动着。极目四望,某处稻田中正有村民忙碌着,甚至还有收割机嗡嗡着在田地里爬行。稻田间,种植别的庄稼的土地间,远处的山坡边,树林掩映间,不时都会看到农家的房屋这儿一栋,那儿一庭,那边又探身出几点几簇,它们一律白色的墙壁,暗红色的柱子,青色的屋瓦。它们与庄稼、与林野和谐的组合在一起。如果我会画画,我想,这样的组合,随意写生一幅,应该就可以是最动人的水墨。
可惜,我不是画家。但是,也很好,我不用去费力描绘什么,只是默默的享受这别样的画卷,也享受湄水间飘忽过来的风享受它淡淡的水草的气息、泥土的气息,当然还有八月秋天阳光与白云的气息。甚至,我想着,若干年前,在我走着的这条并非水泥而只是泥土石块,可能还会有野草当道的路上,一定有过这样的图景
那个叫郑之?隐居者和那个夹江解组归来的曹椿带着一群人来了,他们先是在县城某处也许就在湄水桥约在了一起。他们一路谈笑着向西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