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十四讲 刑法(一)打印
第十四讲 刑法(一)
2004年4月29日
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刑法的基本知识
教学重点:刑法的基本原则、犯罪构成、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
教学难点:犯罪构成
教学方法:讲授+案例讨论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刑法概述
刑法是关于犯罪与刑法罚的法律。
刑法具体规定了什么是犯罪,对犯罪应如何惩罚。
二、刑法的基本原则
1、 罪刑法定原则。刑法规定:法律没有明文规定为犯罪的,不得定罪处罚。
2、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
3、 罪刑责相适应原则。
刑法的效力范围是刑法的适用范围。是指刑法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对什么人具有效力。
(一)刑法的地域效力。
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犯罪的,除法律有特别规定外,都适用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包括领陆、领空、领水。
犯罪行为发生后,犯罪的行为或结果有一项发生在我国领域内,就视为在我国领域内的犯罪。(1)犯罪行为和结果都发生在我国;(2)犯罪行为发生在境外,犯罪结果发生在境内内;(3)犯罪行为发生在我国境内,犯罪结果发生在我国领域外。
(二)刑法对人的效力
1、我国公民在我国境内犯罪的一律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我国公民在我国境外犯刑法规定之罪的也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2、刑法对外国人的效力
外国人在我国境外对我国国家或公民犯罪的,按我国刑法规定法定最低刑为3年以上有期徒刑的,可以适用我国刑法,但按犯罪地的法律不受处罚的除外。
自1997年10月1日新刑法实施后,实行从旧兼从轻的原则。
原刑法不认为是犯罪,新刑法认为是犯罪,适用新刑法的规定。
原刑法、新刑法都认为是犯罪的,如果原刑法的处罚较新刑法的处罚重,适用新刑法。如果原刑法的处罚较新刑法轻,则适用原刑法。
第二节 犯罪
(一)犯罪是指违反刑事法律的规定,具有社会危害性,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
(二)犯罪的特征
1、犯罪是危害社会的行为,具有社会危害性。
2、犯罪具有刑事违法性。
3、犯罪是应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
任何一种犯罪都必须具备四个要件:犯罪主体、犯罪客体、犯罪主观方面、犯罪客观方面。
(一)犯罪客体
犯罪客体是受刑法保护而为犯罪行为侵犯的社会主义社会关系。
如:危害国家安全罪侵害的是国家的安全
渎职罪侵害的是国家机关的工作秩序。
犯罪客体分为:
一般客体。是指所有犯罪所共同侵犯的客体。即法律所保护的社会关系。
同类客体。是指某一类犯罪所侵犯的客体。即社会关系的某一部分或某一方面。
直接客体。是指某一种犯罪所直接侵犯的具体的社会关系。
如:强奸罪、贪污罪、抢劫罪侵犯的一般客体是法律所保护的社会关系
强奸罪、抢劫罪侵犯的共同客体是法律所保护的公民的人身权
强奸罪侵犯的直接客体是公民的人身权
抢劫罪侵犯直接客体是公民的人身权及财产所有权
贪污罪侵犯的直接客体是国家的工作秩序及国家集体的财产权。
(二)犯罪的客观方面
犯罪的客观方面是犯罪活动的外在表现形式。包括:危害行为、危害结果、犯罪的时间、地点、方法等。
(三)犯罪主体
是指实施了危害社会的行为,应受刑罚处罚的单位、自然人。
自然人作为犯罪主体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
1、自然人作为犯罪主体应具备的条件
1、达到法定的刑事责任年龄
14周岁的人为无刑事责任年龄人。
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为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根据刑法的规定,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只对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动、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承担刑事责任。
16周岁以上的人为完全刑事责任年龄。
被告人甲、乙、丙、丁等4人,均系某市高中学生。
7名被告人,自1997年夏至1999年冬,分别合伙盗窃作案20起,总价值4900元。其中某丙于1997年夏天和冬天伙同他人盗窃4起,总价值3100元,丙分得赃款1600元,作案时丙15岁;丁于1997年秋天伙同他人盗窃2起(包括在丙参与盗窃的4起中),总价值1800元,丁作案时14岁。起诉书以触犯刑法第264条规定的盗窃罪认定7名被告人均构成刑法第264条的盗窃罪,对作案时15岁审判时17岁的某丙判处有期徒刑2年,对作案时14岁审判时16岁的某丁判决免予刑事处分。
1985年2月13日,某初中二年级学生。
1999年2月11日,正值学校放寒假,某甲来到自己读书的中学,见本校初一学生某乙(女,13岁)独自一人在校值班室内,遂起歹念,将某乙骗至防空洞内进行猥亵,某乙进行反抗,并说要将此事告诉老师。某甲用石头将某乙砸昏后,又用随身携带的小刀在某乙的喉部、胸部和腹部连刺20余刀,并割掉某乙的舌头,剜出某乙的双眼,致某乙当场死亡。破案后,某甲对公安人员声称:“我懂得法律,未满14岁的人不负法律责任。”
14周岁,不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予以收容教养,并由其法定监护人承担民事赔偿责任。另一种意见认为,某甲还差3天即满14周岁,与刚满14周岁的人相比,其刑事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