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南道高速三泉隧道爆破设计参考.doc

  1. 1、本文档共2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南道高速三泉隧道爆破设计参考

南道高速三泉隧道爆破设计 院 (系) 矿业与环境工程学院 专业班级 地下工程与隧道施工技术121班 学生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目录 第一章 工程概况 3 1.1技术标准 3 1.2地理位置、地形地貌 4 1.3气象、水文 4 1.4隧道规模 5 1.5地下水水质类型及腐蚀性 5 1.6场地稳定性评价及围岩分级、分布 6 第二章 隧道施工及掘进施工工艺 7 2.1爆破设计说明 7 2.1.1爆破参数的确定 7 1.钻眼直径(D)的选择 7 2.不耦合系数K 7 3.周边眼间距a 8 4.装药结构 8 2.1.2、光面爆破的炮眼深度L 8 2.1.3.根据工期采用如下公式: 9 2.1.4根据岩石的坚硬程度决定炮眼深度可按下式计算: 9 2.1.5雷管的选择 9 2.1.6装药量Q′ 9 1.光面爆破每个炮眼的装药量可按下式确定: 9 2、装药密度ql 10 2.1.7光面爆破炮眼数目N的计算 10 2.1.8掏槽眼、铺助眼和底眼数目N2 10 2.1.9工作面炮眼总数N 11 2.2钻眼要求 11 2.3导爆管爆破网路连接 11 2.4安全施工措施 11 第三章 灾害防治技术 12 3.1岩溶危害 12 3.2地温评价 12 3.3隧道涌水量预测 13 3.4隧道建设对地表生态的影响 13 3.5防排水设计 14 3.5.1洞口截排水 14 3.5.2洞身防排水 15 3.5.3堵水 15 3.6溶洞的处理 16 3.6.1.1发育规模较小溶洞的处治 16 3.6.1.2发育规模较大溶洞的处治 16 3.6.2溶洞水的处理 16 3.6.3.1探水及防突水突泥措施 17 3.6.3.2注浆堵水 17 3.7监控量测 19 第四章 辅助作业 20 4.1隧道施工场地、便道布置和弃渣方案 20 4.1.1天然筑路材料及施工用水电、施工便道 20 4.2隧道施工场地 21 4.3弃渣方案 21 4.4环境保护设计 21 4.5隧道运营管理注意事项 22 隧道弃渣场设计图: 22 隧道场地布置图: 24 第一章 工程概况 1.1技术标准 (1)公路等级:双向四车道高速公路 (2)隧道设计速度:80km/h (3)隧道建筑限界: 1)隧道主洞建筑限界见下表1 表1主洞建筑限界 设计速度 项目 净宽(m) 净高(m) 行车道(m) 侧向宽度(m) 80km/h 主洞 10.25 5.00 3.75x2 0.5/0.75 2)隧道车、人行横通道建筑限界见表2。 表2紧急停车带及横通道建筑限界 名称 净宽(m) 净高(m) 加宽带(m) 紧急停车带 13.00 5.0 3.5(含侧向宽度0.75m) 车行横通道 6.5 5.0 / 人行横通道 2.0 2.5 / 3)隧道路面横埤:单向坡2%。(直线段) 4)隧道内最大纵坡:±3%人最小纵坡:±037% 5)设计荷载:公路一I级 6)隧道防水等级:二级;二次衬砌混凝土抗渗等级不小于P6。 1.2地理位置、地形地貌 隧址区位于重庆市南川区三泉镇境内,进洞口位于三泉镇石门沟沟口处,沟底有乡村公路与省道S104相通,距离约200m,交通便利;出洞口位于三泉镇半河乡天生桥北约50m,有简易公路与省道S104相通,交通较为便利。洞身段无公路与外相通,交通不便。 区内地形地貌主要属中山、低中山地貌,以构造作用为主,具有强烈的剥蚀、溶蚀切割作用和部分冰川刨蚀作用,按构造形式分类为褶皱山,受肖家沟水库横向切割影响,调查区地形大致分为南北两部分,南北部分别以中心处轿子顶和赵家庙为最高点,标高分别为1171.6mm和1504.3mm,两部分山体受构造和地层影响,山脊、沟谷走向与构造形迹一致,为北东向,南北沟谷底部海拔标高分别为567?626m, 580?690m, 相对高差924?545m。区内山峰巍峨险峻,坡陡谷深,地形起伏大,河流切割强烈,沟谷多成”V”字型深谷,沟谷两侧地形陡峭,斜坡坡度一般在55°以上,并多呈陡崖状。区内碳酸盐岩地层岩溶发育,局部岩溶强烈发育,形成溶蚀洼地、落水洞、溶洞及地下暗河等岩溶地貌特征。 隨道进洞口位石门沟左侧山坡坡脚处,自然边坡斜坡坡向约339°,坡脚下缓上陡,间有缓坡平台,坡角下部15?25°,上部38?41°。坡面植被较发肓,以灌木、杂萆为主,杂有灌木,缓坡平台处多已垦为耕地。隧道出洞口位于天星沟右岸斜坡中下部,自然边坡总体坡向约148°,坡角约57°,坡脚处为陡坎,坡面植被发育,主要为灌木和杂草。由于天星沟有转折,两洞之间地形微凹,左线出口处坡向约165°,坡角约58°;右线出口处坡向

文档评论(0)

feixiang2017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