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孟子-王何必曰利》——优质课件概要
王何必曰利 教学目标: 1.了解孟子的义利观,进一步体会孟子的仁政思想。 2 、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义利观。 教学重点:领悟孟子的仁义思想。 教学难点:讨论对孟子仁义思想的现实意义。 背景纵览 战国中期,诸侯纷纷以征伐经营天下,往往追名逐利、惟利是图。世风蜕变,江河日下;兄弟反目成仇、儿子遗弃父母、臣子不顾国君,社会尔虞我诈、弱肉强食、混乱动荡。为了改变社会现实,孟子在世人面前高高地扬起了仁义的大旗。 二、一词多义 遗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 路不拾遗,夜不闭户 留待作遗施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 乘 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 因利乘便 良马难乘,然可以任重致远 吏士喜,大呼乘之 三、虚词 而 不远千里而来 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 我将见秦王说而罢之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以 先生以利说秦楚之王 秦楚之王悦于利,以罢三军之师 为人臣者怀利以事其君 将有以利吾国乎 何以利吾国 四.词类活用 名词用作动词 为人臣者怀利以事其君 事,侍奉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王,称王 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利,使动,对……有利 形容词意动用法 不远千里而来 远,意动用法,以……为远 名词意动用法 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后,意动用法, 以……为后 学习选文第一则 1、找出孟子在选文中的中心论点? “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2、说出孟子所用的论证方法? 正反对比论证 A、通过反面分析“利”的坏处----弑君 犯上 B、通过正面阐述“义”的好处----孝亲 忠君 首尾呼应,突出立场—— 义先于利 总结: 《孟子见梁惠王》一文采用正反对比论证说理,分析了急功近利就会弑君杀父,躬行仁义则会忠君孝父,“先义后利”,才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1、吾闻秦、楚构兵 2、我将见楚王说而罢之 3、愿闻其指 4、然而不亡者 5、是君臣、父子、兄弟终去仁义 先生将何之? 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 先生之志则大矣 1、探讨选文论证方法 “怀利以相接,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 -----反面: 人与人沦为利益关系, “以市道交”,会破坏社会和谐 , 丧失对仁义价值的关怀,最终导致国家的覆亡。 “怀仁义以相接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正面: 舍弃私利,用仁义来打动人,则能成就王业。 2、探讨:“君臣、父子、兄弟终去仁义,怀利以相接、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 提示: 如果把人生所有的东西都以“利”作为标准,那么,我们的人生是不幸的,特别在这充满商业竟争的社会,一些把感情当作交易的砝码,虽赚到了许多钱,但心灵世界是空虚的一无所有。(非标准答案) 学习选文第三则“鸡鸣而起” 1、孳孳为善者 2、舜之徒也 3、利与善之间也 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徒 一词多义 徒 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 欲 与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相如徒以口舌为劳 徒手而归 分析利与善对人的发展倾向所产生的不同影响 : 扬善—— 逐利—— “鸡鸣而起”一章也运用正反对比论证方法,可由此分析利与善对人的发展倾向所产生的不同影响。 整体感知 《孟子见梁惠王》一文分析急功近利就会弑君杀父,躬行仁义则会忠君孝父,“先义后利”,才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宋牼将之楚》一文从正反两方面分析了逐利与行义的不同结果:逐利能使兄弟割袍、父子反目、君臣成仇,兄弟割袍则恩断义绝,父子反目则家将不家,君臣成仇就会国将不国;行义能使兄弟手足情深、父子共享天伦、君臣同心同德,自然也就称霸天下。 第三篇短文则说明舜蹠之分在于善利之间:扬善成为圣贤之君,逐利则成为杀人魔王。 深度探究 1、儒家义利观 A、孔子最早提出义和利的对立,“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 B、孟子答梁惠王说:“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孟子;梁惠王》)也把义和利看作是矛盾的,强调要 “先义后利” C、后世儒者主张存义去利、讳言财利 2、诸子义利观 A、道家倡“无为”、“寡欲” , 主张“绝仁弃义”,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