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孟子》二章概要
分析课文: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作者怎样论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论证思路) 文章开头先提出中心论点:________;接着运用_ _的论证方法,列举 的战例和 的战例,分别具体有力地论证了 和 的观点,指明“ ”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然后“故曰”一句运用排比进行道理论证由战争过渡到治国,由“人和”推出 的论断;最后把 与 进行对比论证,以“人和”的“君子”“战必胜”作结,突出强调了 是决定胜负最主要的条件。 3、拓展延伸 你还知道古今中外哪些因“人和”取胜的例子? 1、淮海战役,我们解放军团结一心,用60万打败国民党80万大军,歼敌55.5万,以少胜多。除了领导者的机智外,更是因为我军“人和”所取得的成就。 2、牧野之战,姜尚、周武王不足10万人,一致伐纣,反抗暴政,民心所向,巧用谋略对抗17万人,并使他们全军覆没。 3、巨鹿之战,秦末,项羽率2万楚军,同秦名将王离等人所率40万秦军在巨鹿作战,破釜沉舟,万众一心,最终全歼王离军。 4、官渡之战,东汉末年,曹操率2万人,与袁绍10余万军相持于官渡,团结军心,展开战略决战,最终击溃袁军主力,歼敌7万余人,此战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读短文,读准字音,理解文意。 3、联系实际谈谈你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个观点的理解。 这个观点被古今中外的无数史实所证明。因此,虽然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生活安定富足,但我们不应安于现状、不思进取,而要居安思危、有长远考虑。无论是现在的学习还是将来的工作,我们都应该拼搏进取,充实完善自己,这样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4、文中列举六个人物的事迹,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从他们的事迹中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1)这六个人都是出身卑微,历经艰苦环境磨练,最终都成就了不凡的事业、地位显贵。 (2)启示:一个人若想成就伟业,就必须在思想、生活、行为等方面经历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炼;同时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勇敢地迎接困难和挑战,逆境出人才。 5、文中论述的核心问题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而开篇却不惜笔墨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作者的用意是什么?(开头作用) (1)这六个人都出身卑微,历经艰苦环境磨练,最终都成就了不凡的事业,作为事实论据来论证中心论点,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2)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出下文。(3)六个排比连用,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加强语气,增加语势,论证更充分。 2、由本文的题目你联想到哪一个成语? 居安思危、安不忘危、未雨绸缪 3、请写出两则和本文阐述得道理相似的名言警句。 (1)穷且易坚,不坠青云之志; (2)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3)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4)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课后题二 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相同点:两则短文都用了类比论证的手法:第一则以战争中的情况为事例,强调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然后类推出治国的道理;第二则从个人事例说起,最后归结到统治者治国上。 不同点:两则短文提出论点的方式不尽相同:第一则短文的论点在文章开头点明,然后对论点进行论证;第二则短文在文章结尾处揭示出论点,不再对论点进行解说。 孟子名言 1、友谊篇: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 2、家庭篇:唯孝顺父母,可以解忧。 3、爱憎篇: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4、骨气篇: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5、求知篇: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 * 学习目标 1、阅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和主旨 2、重点实词和句子的翻译 3、学习两篇文章结构严谨,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 4、学习课文中排比、对比等修辞的作用。 作家作品: 孟子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是孔子之后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政治上施行“仁政”“王道”。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的民本思想。 《孟子》这部书是儒家的经典之一,气势磅礴,善于雄辩,比喻恰当,富有说服力,对后世散文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解题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的 “道”即“王道”“仁政”。 “得道”:“施行仁政” “得道者”:能施行“仁政”的君王。 1.字音 米粟 (sù) 亲戚畔之 曾益其所不能 衡于虑 入则无法家拂士 畎亩 傅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