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定稿).ppt.ppt

  1. 1、本文档共1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道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定稿).ppt

道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Daoism’s Influence on Chinese Culture 文学艺术 ( Literature and Art) 科学技术 (Science and Technology) 人生哲学 (Philosophy of life) Literature and Art . 受道教影响的文学作品 (Literature Works Influenced by Daoism) 《洞冥记》《搜神记》《太平广记》《西游记》 《封神演义》 《红楼梦》《聊斋志异》 深受喜爱的艺术形象 ( Popular Characters) 孙猴子、猪八戒、哪咤、九霄美狐 Some Characters from the Literature Works 受道教影响的文化名人 (Celebrities Influenced by Daoism) 陶弘景、李白 李白与道教 (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ibai and Daoism) 道教影响了李白一生。早期是以道家的处世态度去追求儒家的入仕理想。入宫后用道教的处世态度来对待皇帝和权臣。因而在仕途上失败,但在文学上获得空前成功。在对道教虚幻的神仙世界的追求中,丰富了神奇的想像;充满了诡谲瑰丽的流动意象;养成了狂放不羁的个性,形成了奔涌狂放的艺术风格。对道教的虚幻世界产生怀疑,时儒时道,在诗歌中流露出复杂而又矛盾的心态。 Great influence on his life and career 道教绘画 ( Paintings ) 顾恺《列仙图》《洛神赋》,吴道子的《五帝五官》、《星宿像》、《鬼伯》、《老君像》 道教雕塑 (Sculptures ) 老君像 “以神写形”、“以形传神”、“画以立意” 山水画 隐逸之士,云雾飘渺,傲崖苍松,茂林修竹,猿啸鹤舞,给人以脱俗超尘之感。 道教与音乐的关系也相当密切 ( Music ) “华夏颂”、“步虚声” 《霓裳羽衣曲》《庄周梦》《羽化登仙》 Science and Technology 道教崇尚学仙修道,丹道则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丹道 外丹 内丹 外丹与医药化学 1、经诀和药物。 《抱朴子内篇》、《黄帝九鼎神丹经》等。 丹砂、黄金、白银、玉、明珠、雄黄、松柏脂、茯苓等金属、矿物以及草本植物。对这些药物的 研究极大地推动了古代医药学的发展。 2、设备和方法。 丹炉、药灶;鼎、匮、神室、罐、釜、坩埚、瓶、土瓯、冷却装置… … 从魏晋到唐代,金丹术发展繁荣。 已经初具现代化学实验仪器( laboratory equipments )的雏形。 在不断摸索中,金丹术士们( Daoist Priests )积累了大量化学知识。 例如制作“玄黄”所发生的化学反应: 372 ℃ 2Pb+O2 2PbO 6PbO+O2 450--500℃ 2Pb3O4 Hg+1/2O2 HgO △ 最激动人心的莫过于火药 ( gunpowder ) 的发明了。它在人类文明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仙药》篇载有一种处理雄黄的方法:用硝石、玄胴肠、松脂三物与雄黄合炼。这一配方与早期火药配方几乎完全相同! 内丹与养生 两宋时期,外丹学衰落,内丹学兴盛。 内丹说,实际上是心性之学在道教的表现。 静坐、养神、明心、见性 内丹家中,陈抟寿长118岁,张无梦99岁,石泰136岁…… 可见,虽未必有长生不老之功,但起码有治病健身、延寿却老之效。 Philosophy of Life “中国哲学,从它那个通孔所发展出来的主要课题是生命,就是我们所说的生命的学问。它是以生命为它的对象,主要的用心在于如何来调节( regulate )我们的生命,来运转( operate )我们的生命、安顿( settle down )我们的生命。” 主要思想( Main Theories) 1.正反两方面可转化 2.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3.以柔克刚 4.平和无争 道作为“不变”,其他万物作为“变”,道以不变应万变。 和实生物 中国文化还将对立双方的和谐相处视为可持续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庄子·在宥》曰:“我守其一,以处其和”。 以和为美 在中国文化史上,还形成了以“和”为美的审美观念,并认为:天地自然之间的美没有比和谐再伟大的了。所谓“天地之道而美于和”。 道——人的知识能力,生活心境的解放。 《老子·四十二章》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和——生态型可持续发展。

文档评论(0)

yurixiang1314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