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6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五部分 第1讲 考前抢分—必背核心考点.ppt

016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五部分 第1讲 考前抢分—必背核心考点.ppt

  1. 1、本文档共3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016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五部分 第1讲 考前抢分—必背核心考点

* 一、古代中国史 【核心考点1】 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内涵、特点及影响 (1)宗法制是以血缘关系为维系纽带、具有宗族色彩的政治制度,其最大的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春秋战国趋向瓦解,对后世影响深远(如,祭祖、祠堂、姓氏、族谱、重男轻女、人口失衡等)。 (2)分封制是以宗法制为核心的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制度,体现了中国古代早期贵族政治的特点。春秋战国瓦解,诸侯争霸是现实表现。 【核心考点2】 古代中央加强对地方管理的措施 (1)中国古代中央对地方的管辖主要经历了分封制(西周)、郡县制(秦)、郡国并行制(汉初)、文官知州通判制(宋)、行省制(元)等重要制度。 (2)由分封制到郡县制,反映了地方官吏任用原则由宗法血缘关系到中央行政任命的变化,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由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的完成;从郡县制到行省制度的实施,是对地方管理方式的转变,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其演变总趋势是地方权力日渐削弱,中央集权不断加强。汉初及唐后期至宋代建立前地方分权严重,宋初基本解决了地方割据问题。 【核心考点3】 三省六部制的特点、影响及演变 (1)特点:①相权三分;②职权分明;③节制君权。 (2)影响:①较为完备严密的封建官僚体系,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减少决策失误。②三省六部制分割了相权,加强了皇权。③三省六部制使封建中央官僚机构更加完善、成熟。 (3)三省制的演变:宋代只保留“中书门下”,与枢密院、三司并称“二府三司”;元代废三省制,只保留中书省,行一省制;明代分中书省之权归于六部。 【核心考点4】 古代耕作方式与土地制度 (1)耕作方式:铁犁牛耕是中国古代主要的耕作方式(春秋战国出现并推广、汉代普及)。这种耕作方式决定了中国古代基本生产模式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以家庭为单位从事生产劳动的男耕女织为主要组织方式,推动了古代农业精耕细作技术的进步。 (2)土地制度:商周时期的井田制属于土地国有制,是分封制的基础,春秋战国瓦解。封建社会的土地私有制包括地主土地所有制(直至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土地改革消失)、农民土地所有制(政府赋役主要来源、1956年初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消失)。北魏孝文帝改革至唐中期的均田制是在不触动现有土地所有权基础上、旨在增加政府赋役收入的土地制度,但不能真正解决土地兼并问题。 【核心考点5】 唐宋元明清商业的发展及经济政策 (1)从西周至唐:①坊、市分置,商业活动受地域和时间限制,官府直接管理市场交易。②城市的职能主要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商业贸易和市场的规模不大。③唐代商业都市有所发展,农村集市贸易(草市)和夜市开始出现。 (2)宋元明清:①坊市界限被拆除,打破了空间限制,市镇兴起和发展,农村的“草市”发展。②宋元城市商品经济繁荣,如出现了夜市、晓市等,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③明清时期:涌现出一大批工商业市镇,城市的生产性、专业性、商业性增强,对政治中心的依赖性减弱。 (3)经济政策:长期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清末推行“闭关锁国”政策。 【核心考点6】 春秋战国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 (1)春秋时期:老子主张“无为”,表现了其没落、消极的情绪;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目的是缓和社会矛盾。都是代表没落的奴隶主贵族利益的思想家。 (2)战国时期:①墨子主张“兼爱”“非攻”,要求平等,反对战争,主张任人唯贤,代表战国时期小生产者的利益。②孟子主张实行“仁政”,目的是调和阶级矛盾。③韩非子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思想,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改造旧制度的进取精神和加强封建集权的迫切愿望,在战国时期最受统治者推崇。 二、近代中国史 【核心考点7】 近代前期列强侵华的背景、影响及特征 (1)背景:欧美资本主义发展,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发展。 (2)影响:中国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3)特征:①甲午战争前列强侵华反映了工业革命后掠夺原料产地、商品输出的特征;侵华主要国家是工业革命中经济实力强的英法美等国。②甲午中日战争及甲午战争后的侵华,反映了向帝国主义过渡过程中的资本输出的需要;侵华国家增多;主要是从瓜分中国到逐步扶植代理人。 【核心考点8】 抗日战争 (1)日本侵华:经济危机、国共对峙、欧美纵容提供了契机。“九一八”事变,日本开始局部侵华,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1937年卢沟桥事变,日本全面侵华。 (2)全民族抗日:国民党在抗战初期的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打乱了日本侵华战略布置。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共同抗战。 (2)意义:中国人民取得了近百年来反抗外来侵略第一次完全胜利,增强了民族自信心和民族凝聚力,是中华民族复兴和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基础,中国的国际地位有所提高。 【核心考点9】 中国共产党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贡献 (1)以国共合作为基础、以北伐战争为

文档评论(0)

173****783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