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演示文稿演讲PPT学习教学课件医学文件教学培训课件
20 移 居 二 首陶渊明 教学参考 教学要点 作家作品知识 诗歌内容及分类 课文题解 基本内容 艺术特色 思考练习答案 教学要点 了解陶渊明及其田园诗 分析陶渊明的思想性格 理解《移居》的主题及艺术特色 返回目录 上 一 页 陶渊明和他的创作 陶渊明(约365-427)东晋大诗人。又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 陶渊明一生大略可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时期,陶渊明28岁(公元392) 以前。由于父亲早死,他从少年时代就处于生活贫困之中。青年时期,他曾有“大济于苍生”的雄心壮志。但是,他所生活的东晋时代,举贤不出士族,用法不及权贵,门阀制度极其严酷,使他无法施展自己的才能与抱负。 返回目录 下 一 页 上 一 页 第二时期 (公元393--405)。陶渊明二十九岁后,为谋出路,开始走上仕途。先作江州祭酒,不久,因“不堪吏职”便辞官而归。在家中闲居了六、七年。三十六岁时,作荆州刺史桓玄的僚佐,不久,又辞归。四十岁时,出任镇军将军刘裕的参军,后又作建威将军、江州刺史刘敬宣的参军。四十一岁辞归。同年八月,在亲友的劝说下,出任彭泽令。 后因“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小儿!” 解绶辞官回乡。他终于同黑暗官场彻底决裂,抛弃功名利禄,归隐田园。 返回目录 上 一 页 下 一 页 第三时期,归田时期,(406--427)。归田后20多年,是他创作最丰富的时期。辞官之后直到逝世,诗人一直过着隐居田园的清苦生活。四十四岁后,家中又不幸遭遇大火,生活更加贫苦。“夏日抱长饥,寒夜无被眠。”(《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倾壶绝余沥,窥灶不见烟。”(《咏贫士》)这些诗句,反映了他物质生活的贫乏。但是,诗人在精神上却恬然自适。因为他永远摆脱了像樊笼一样的腐败庸俗的官场,回到了日夜怀念的田园。 上 一 页 返回目录 陶渊明的诗歌内容及分类 陶渊明今存诗歌共125首,计四言诗9首,五言诗116首。他的五言诗可大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继承汉魏以来抒情言志传统而加以发展的咏怀诗,一类是几乎很少先例的田园诗。田园诗是他文学创作的主要成就,也是我国诗歌史上的创举。著名田园诗有《归园田居》、《怀古田舍》等。由于他以全部身心热爱着大自然把自己的真切感受注入笔端,所以他笔下的农村田园风光和谐自然,别开生面,后代的评论家、诗人曾给以很高的称誉。 返回目录 上 一 页 下 一 页 陶渊明的诗歌内容及其分类 陶渊明还创作了不少咏怀诗,主要有《饮酒》、《杂诗》、《咏贫士》、《读山海经》等。这些诗中,贯穿着诗人对社会的认识和对人生的体会,表现了他对尘俗的厌恶,对腐朽的统治者的蔑视。在一些诗篇中,他还以松菊、孤云自比,表现了孤芳自赏、守志不阿的耿介品格。他还有一些借咏史而咏怀的作品,如《咏荆轲》等,借对古代人物的热烈歌颂或深挚同情,抒发自己的满腔悲愤,寄托自己坚强不屈的意志,被鲁迅先生称为“金刚怒目”式的诗篇。 返回目录 上 一 页 移居其二(基本内容) 开头两句,可以视为诗人半耕半读生活的真实写照,是前一首结句“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的自然延续。“春秋”应含一年四季,“佳日”则亦兼及农闲之时。“登高赋诗”正是诗人的本色。 接着“过门更相呼”以下六句,用朴素自然口语化的句法,如实地描述了诗人在南村与邻人们农忙同耕,农闲共乐,有酒相呼,言笑无厌的和睦欢愉的生活情景。诗的语言和诗的意境,密切结合,融会无间,给人一种十分纯真明朗、生动欣快的艺术享受。 上 一 页 返回目录 下 一 页 最后四句,又转入说理,直道出一条人类赖以生存繁衍的谁也无法逾越的真理,用以结束全诗。正如苏轼在《题渊明诗》中所说:“非古之耦耕植杖者不能道此语;非余之世农,亦不能识别此语之妙也。”主理之诗历来虽受到某些评论家的非难,惟此则为全诗绝不可少的笔墨,又当别论之。 上 一 页 返回目录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