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新生儿黄疸的观察和护理
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特点 (一)胆红素生成过多 原因是胎儿血氧分压低,红细胞数量代偿性增加,出生后血氧分压升高,过多的红细胞破坏。 (二)联结的胆红素量少 早产儿胎龄越小,白蛋白含量越低,其联结胆红素的量也越少。 (三)肝细胞处理胆红素能力差 出生时肝细胞内Y蛋白含量极微且活性差,因此,生成结合胆红素的量较少;出生时肝细胞将结合胆红素排泄到肠道的能力暂时低下 (四)肠肝循环 出生时肠腔内具有β-葡萄糖醛酸苷酶,可将结合胆红素转变成未结合胆红素,加之肠道内缺乏细菌,导致未结合胆红素的产生和吸收增加。如胎粪排泄延迟,可使胆红素吸收增加。 饥饿、缺氧、脱水、酸中毒、头颅血肿或颅内出血,更易出现黄疸或使原有黄疸加重。 新生儿黄疸的分类 生理性黄疸 生理性黄疸是新生儿出生24小时后(2-3天出现,4-6天高峰,7-10天消退)血清胆红素由出生时的17~ 51μmol/L(1~3mg/dl)逐步上升到86μmol/L(5mg/dl)或以上临床上出现黄疸;早产儿持续的时间较长,除有轻度食欲不振以外无其他临床症状。 病理性黄疸 新生儿病理性黄疸与生理性黄疸不同,根据其特点可相互鉴别。 溶血性黄疸 溶血性黄疸最常见原因是ABO溶血,它是因为 母亲与胎儿的血型不合引起的,以母亲血型为0、胎儿血型为A或B最多见,且造成的黄疸较重;其他如母亲血型为A、胎儿血型为B或AB;母亲血型为B、胎儿血型为A或AB较少见,且造成的黄疸较轻。 新生儿溶血性黄疸的特点是生后24小时内出现黄疸,且逐渐加重。 感染性黄疸 感染性黄疸是由于病毒感染或细菌感染等原因主要使肝细胞功能受损害而发生的黄疸。病毒感染多为宫内感染,以巨细胞病毒和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最常见,其他感染有风疹病毒、EB病毒、弓形体等较为少见。细菌感染以败血症黄疸最多见。黄疸的特点是生理性黄疸后持续不退或生理性黄疸消退后又出现持续性黄疸。 阻塞性黄疸 阻塞性黄疸多由先天性胆道畸形引起的,以先天性胆道闭锁较为常见,其黄疸特点是生后1-2周或3-4周又出现黄疸,逐渐加深,同时大便颜色逐渐变为浅黄色,甚至呈白陶土色。 母乳性黄疸 这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病理性黄疸。少数母乳喂养的新生儿,其黄疸程度超过正常生理性黄疸,原因还不十分明了。其黄疸特点是:在生理性黄疸高峰后黄疸继续加重,胆红素可达10-30 mg/dl,如继续哺乳,黄疸在高水平状态下继续一段时间后才缓慢下降,如停止哺乳48小时,胆红素明显下降达50%,若再次哺乳,胆红素又上升。 G6P-D缺乏 为遗传性疾病,因体内缺少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 何谓G6PD? G6PD是一种存在於人体红血球内,协助葡萄糖进行新陈代谢之酵素,在这代谢过程中会产生NADPH(还原型辅酶Ⅱ)的物质能以保护红血球免受氧化物质的威胁。 G6PD缺乏时,若身体接触到具氧化性的特定物质或服用了这类药物,红血球就容易被破坏而发生急性溶血反应。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必须及早处理,以免发展成胆红素脑病。 辅助检查方法: 新生儿经皮胆红素测定 血清总胆红素测定 血清直接胆红素测定 血清间接胆红素测定 常见的治疗方法 光照疗法 药物治疗 外周换血 其他治疗 光疗 原理:UCB在光的作用下,转成水溶性异构体,经胆汁和尿液排出; 蓝光治疗的禁忌症:血清结合胆红素大于68、4umol/l 或有肝功能损害者,因可导致青酮症,不宜光疗 ; 蓝光治疗的并发症:发热、腹泻、皮疹、核黄素缺乏、低钙血症、贫血、青酮症 常用的光疗设备 药物治疗 白蛋白 碱化血液:5%碳酸氢钠 肝酶诱导剂:苯巴比妥等 静脉用免疫球蛋白:早期用效果比较好 外周换血 能及时移去抗体和致敏的红细胞,降低间接胆红素,防止核黄疸。 其他治疗 防止低血糖,低体温 纠正缺氧,水肿,贫血,心衰等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护理常规 按高危新生儿一般护理常规 观察黄疸发生的时间和进展的程度,鉴别是生理性或病理性黄疸,观察意识状态改变,预防核黄疸发生。根据皮肤黄染的部位和范围,判断其发展速度。及时发现异常并与医生联系,采取积极治疗措施。 做好光疗准备工作,并按蓝光治疗护理常规。 调节室温于24-26℃,湿度保持55-65%; 蓝光箱或者蓝光仪应预热,使蓝光床内温度达30-32℃; 注意保护新生儿眼睛,生殖器官,关节骨突处,剪短指甲; 光疗期间观察患儿体温,面色,呼吸,神志,皮肤有无破损感染及出血倾向;如体温>38.5℃或者<35℃应暂停光疗; 每两小时测体温一次并记录箱温,冬季注意保暖,夏季注意散热,维持体温恒定。观察大小便次数,量,性质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