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37章胰岛素及口服降血糖药定
第三十七章 胰岛素及口服降血糖药 Insulin and Oral Hypoglycemic Drugs 一、概述 糖尿病 1型 (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 (IDDM) 2型 (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 (NIDDM ) 1.简述胰岛素的适应证及其不良反应? 2.简述降血糖药的分类,每类请举出一个代表药? 二、磺酰脲类-不良反应 1、胃肠道反应 胃肠不适、恶心、腹痛、腹泻等。偶见。 2、肝损伤和胆汁淤积性黄疸 3、血液系统 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 4、低血糖 氯磺丙脲和格列本脲 5、其他 少数患者可出现过敏反应:皮疹或红斑等中枢神经系统反应:嗜睡、眩晕、共济失调等 三、双胍类 该类药物包括 甲福明 (二甲双胍 metformin ) 苯乙福明(苯乙双胍 phenformin ) 三、双胍类-药理作用 双胍类能明显降低糖尿病人血糖水平 对正常人血糖无影响 当糖尿病患者经治疗血糖接近正常时,双胍类降血糖作用减弱 较少引起严重低血糖 三、双胍类--作用机制 促进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 减少葡萄糖在肠道吸收 增加肌肉组织中糖的无氧酵解 减少肝内糖异生 促进胰岛素与其受体的结合,增加其的作用 抑制胰高血糖素的释放 三、双胍类-临床应用 主要用于轻II型糖尿病患者 单用饮食控制无效 尤其是肥胖病患者 三、双胍类-不良反应 常见恶心、呕吐、腹泻,口中有金属味等 抑制维生素B12吸收,产生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诱发乳酸性酸中毒 苯乙福明的发生率高 (双胍类药物促进无氧酵解,产生乳酸) 四、葡萄糖苷酶抑制剂 阿卡波糖(acarbose 拜糖平) 伏格列波糖(voglibose) 四、葡萄糖苷酶抑制剂 药理作用 不增加胰岛素分泌 其降血糖机制主要是通过抑制小肠中各种α-葡萄糖苷酶,阻止1,4-糖苷键水解 四、葡萄糖苷酶抑制剂 临床应用 由于降血糖作用较弱 主要用于轻度2 型糖尿病患者 尤其适用于老年患者 四、葡萄糖苷酶抑制剂 不良反应 主要为胃肠道反应 五、口服降血糖药-其它类 瑞格列奈 repaglinide 第一个餐时血糖调节药 作用机制同磺酰脲类 最大优点模仿胰岛素生理性分泌 口服15′起效,1h达高峰,肝代谢,t1/2为1 h 降血糖作用为格列本脲的3 ~ 5倍 用于II型糖尿病患者 瑞格列奈 复习思考题 胰岛素—结构 由2条多肽链(A、B)通过2个二硫键以共价相联。 人胰岛素分子质量为5808Da B 链第30位: 猪胰岛素-丙氨酸 人胰岛素-苏氨酸 * * 二、抗糖尿病药物的分类 胰岛素 Insulin 口服降血糖药 Oral Hypoglycemic Drugs 第一节 胰岛素 Insulin 1926年首次从动物胰脏中提取到胰岛素结晶 1955年阐明胰岛素序列的一级结构 1965年9月17日 中国首次人工合成了结晶牛胰岛素 中国成为第一个合成蛋白质的国家 一、胰岛素-历史 猪-丙氨酸 人-苏氨酸 A链21个氨基酸 B链30个氨基酸 胰岛β 细胞分泌的一种酸性protein 药用胰岛素一般多由猪、牛胰腺提取 目前也通过重组DNA技术利用大肠杆菌合成 胰岛素 二、胰岛素-来源 三、胰岛素-体内过程 口服无效,皮下注射吸收快 代谢快,t1/2为9-10 min,维持数小时 胰岛素 多肽、氨基酸 (主要在肝、肾灭活) 蛋白水解酶 四、胰岛素制剂 所有中、长效制剂均为混悬剂,不可静脉注射。 纯度可达99%以上 单组分胰岛素 1次/ 天 24~36 16~18 3~6 SC 精蛋白锌胰岛素 长效 1~2次/ 天 12~18 6~10 2~4 SC 珠蛋白锌胰岛素 1~2次/ 天 18~24 8~12 2~4 SC 低精蛋白锌胰岛素 中效 3~4次/ 天 5~8 2~4 0.3~0.7 SC 急救 2 0.5 立即 IV 正规胰岛素 短效 维持 高峰 开始 给药时间 作用时间(小时) 途径 药物 分类 五、胰岛素-药理作用 糖代谢 脂肪代谢 蛋白质代谢 钾离子转运 降低血糖 来源减少 1、促进糖元合成 2、抑制其分解和异生 利用增加 1、促进细胞膜对葡萄糖的转运,增加外周组织对糖的摄取。 2、诱导葡萄糖激酶、丙酮酸脱氢酶等,加速葡萄糖的酵解和氧化。 促进合成、抑制分解 增加脂肪酸的转运 游离脂肪酸和酮体↓ 促进合成 抑制分解 激活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