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中医护理方法1--李群
模板来自于 / * 模板来自于 * 模板来自于 * 模板来自于 * * 减少椎间盘的压力, 营养神经、消炎止痛、活血化瘀, 骨盆牵引 局部注射治疗减轻神经根炎性水肿 * * * * * * * * * 为了深入发挥中医护理特色优势、提高中医护理效果、规范中医护理行为。 * * * * *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中医辨证 本病属中医学“腰痛、痹症”等范畴。中医学认为“不通则痛,不荣则痛”肝肾两虚是致病之本。 《杂病源流犀烛》感风、寒、湿是本症促发之因素。 《素问·痹论》曰 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 《诸病源侯论》载“劳损千肾,动伤经络,又为风寒所侵,血气击博,故腰痛”。 中医病因病机: 肝肾不足,筋骨不健,复受扭挫或感受风寒湿邪,致经络闭阻,气滞血瘀,不通则痛。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常见证候要点 1.血瘀气滞证:腰腿痛剧烈,痛有定处,腰部僵硬,俯仰活动艰难,舌质暗紫,或有瘀斑,舌苔薄白或薄黄。 2.寒湿痹阻证:腰腿部冷痛重着,转侧不利,虽静卧亦不减或反而加重,遇寒痛增,得热则减,伴下肢活动受限,舌质胖淡,苔白腻。 3.湿热痹阻证:腰筋腿痛,痛处伴有热感,或见肢节红肿,活动受限,口渴不欲饮,苔黄腻。 4.肝肾亏虚证:腰腿痛缠绵日久,反复发作,乏力,劳则加重,卧则减轻;包括肝肾阴虚及肝肾阳虚证。阴虚证症见:心烦失眠,口苦咽干,舌红少津。阳虚证症见:四肢不温,形寒畏冷,舌质淡胖。 辨证分型统计如下:病例数583例:气滞血瘀522例,寒湿痹阻2例,湿热痹阻6例,肝肾亏虚53例。 腰椎间盘突出症 中医护理方法 耳穴埋豆 Lorem 中医护理技术 拔火罐 中药熏蒸 穴位按摩 中药蒸汽浴 穴位贴敷 专科中医护理技术操作流程 专科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考核标准 中医护理技术执行登记本 骨伤科 中医康复护理技术 中医护理技术 中药熏蒸床 目的 将药物煎汤,趁热在患处熏蒸,通过热能作用,以达到温经通络、活血化瘀、疏通腠理的目的。 外用方中使用是羌活、威灵仙、草乌、红花、独活、丹参、乳没、川乌、川芎。 中医护理技术 拔火罐 目的 温通经络、驱风散寒、消肿止痛、吸毒排脓。 取穴 主穴:肾腧穴、大肠腧穴(足太阳膀胱经) 配穴:委中、承山(足太阳膀胱经)。 肾腧穴 位置:位于腰部,当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疾病:腰痛 大肠腧穴 位置:位于腰部,当第4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疾病:腰痛 委中穴 位置:位于人体的腘横纹中点,委中穴在腘窝正中 主治疾病:腰背痛、下肢痿痹等腰及下肢病证 承山穴 位置:小腿后侧肌肉浮起的尾端即为承山穴。 主治疾病:腰背痛、腰腿痛 拔罐常取的穴位---腰椎病 中医护理技术 耳穴埋豆 目的 运用现代化针灸经络及中医辨证论治原则,对耳穴埋豆部位进行按压起到活血化瘀、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及调节植物神经功能。 取穴 主穴:腰骶椎、肾。 配穴:交感、神门、皮质下。 腰骶椎 [位置]:在腹区后方 [主治]腰骶部疼痛 肾 [位置]:在对耳轮下脚下方后部 [主治]腰痛,神经衰弱 神门 [位置]:在三角窝后l/3的上部 [主治]:失眠,多梦,各种痛症,眩晕 交感 [位置]:在对耳轮下脚末端与耳轮内缘相交处 [主治] :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失眠 皮质下 [位置]:在对耳屏内侧面 [主治] :痛症 腰椎病 腰骶椎 肾 神门 交感 皮质下 腹区的后方 三角窝后1/3的上部 对耳屏内侧面 对耳轮下方后部 对耳轮下脚前端与耳轮内缘相交处 中医护理技术 穴位贴敷 目的 运用相应的中药(温经膏)通过皮肤吸收渗透,经络传导,以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的治疗方法。骨伤科应用于缓解骨伤科颈椎病、腰椎病等疾病患者疼痛及肢体麻木症状。 取穴 足三里(足阳明胃经)、三阴交(足太阴脾经)。 中医护理技术--穴位按摩 目的 运用中医辨证论治原则,运用手法作用于人体穴位。通过局部刺激,疏通经络,调整脏腑的机能,调动机体抗病能力,达到治疗、保健强身。 取穴 足三里(足阳明胃经)、三阴交(足太阴脾经)。 足三里位置:穴位于外膝眼下四横指、胫骨旁开一横指 三阴交位置:内踝尖上直上3寸,于胫骨后缘靠近骨边凹陷处。 作用:调节机体免疫力、增强抗病能力、调理脾胃、补中益气、通经活络、疏风化湿、扶正祛邪 取穴: 中医护理措施应用情况 主要症状 病例数 主要辩证施护方法 实施人次 百分比 腰腿疼痛 554 评估疼痛/活动度 553 99% 选择硬板床 547 98% 体位 554 100% 活动方法 554 100% 保暖 554 100% 中医护理技术应用情况 主要症状 病例数 中医护理技术 实施人次 百分比 腰腿疼痛 55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