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演示文稿演讲PPT学习教学课件医学文件教学培训课件
第六章 鲁迅(上) 鲁迅(1881—1936),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樟寿,字豫山,后改字豫才,学名树人。 鲁迅著有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坟》《华盖集续编》《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伪自由书》《南腔北调集》《准风月谈》《集外集》《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拾遗》等。另有书信集《两地书》、学术著作《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译著《域外小说集》(与周作人合译)等 。 鲁迅是中国现代汉语文学暨现实主义流派的奠基者。 鲁迅 回目录 第一节 生平、思想和文学道路 一、早期(1881—1917) 1.少年时代:从绍兴到南京 1881年9月25日,诞生于浙江会稽县(今绍兴县)东昌坊口新台门一个封建士大夫家庭,少年时代在小康家境中度过。 1893年,祖父因牵涉科场弊案入狱,家庭变故使周家从小康坠入困顿。 1898年,考入江南水师学堂。翌年,转入由陆师学堂在南京附设的矿路学堂。开始接触西方现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接受进化论学说。 2.赴日留学 1902年,被保送日本留学,到东京弘文学院学习日语。受梁启超“新民说”影响。 1904年,到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希望科学救国,促进国人对维新的信仰。 1906年,受“幻灯片事件”影响 ,弃医从文。从科学救国到文艺启蒙,意味着鲁迅“立人”思想的自觉。 1906年4月,返回东京,与许寿裳、苏曼殊等人筹划创办《新生》杂志,因人力物力所限无果。 3.开始 “立人”思想的建构 在日留学时期,开始了其“立人”思想的建构,成果标志是《摩罗诗力说》和《文化偏至论》等文章的发表 。 主张:振兴国家和民族的关键,在启蒙立人:“是故将生存两间,角逐列国是务,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若其道术,乃必尊个性而张精神。” 看重个人自由的意义和价值,把“掊物质而张灵明,任个人而排众数”作为当务之急,提出了以个性和个体为本位的人的价值观和人格结构观 。 “立人”思想是落后的中国在追求现代化的过程中深刻感受到并提出的一个本质性的“现代性”问题。 4.回国 1909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的浙江两级师范学堂和绍兴府中学堂任教。创作文言短篇小说《怀旧》。 1912年,应蔡元培之邀到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任职。 1917年“文学革命”,进入了思想和创作的丰收期。 二、前期(1918—1926) 1.参加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 1918年起,应邀与陈独秀、李大钊等共同参与《新青年》的编辑活动。 1918年5月,发表中国现代汉语文学史上第一篇具有全新的现代性意义的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此后,先后创作《孔乙己》、《药》等20多篇小说,结成了《呐喊》、《彷徨》两个集子,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同时,在《新青年》的“随感录”栏目中发表许多社会和时事短评。 1920年起,先后在北京大学、北京高等师范学校等校兼任教职。其间,编写《中国小说史略》讲义,翻译厨川白村、鹤见佑辅等人的多部理论著作和安特莱夫、夏目漱石等人的小说,先后支持和组织新潮社、语丝社、莽原社、未名社等社团,编辑出版《语丝》、《莽原》、《未名》等刊物,主编《国民新报·文艺副刊》,编辑《未名丛刊》、《乌合丛书》等。 2.完成“立人”思想的建构 不再以“角逐列国是务”为目标指向,而是从根本上调整了立人与强国的主从关系,确立了以人为出发点和最终价值尺度的思想基点,从而与梁启超的“新民说”划清了界限, “立人”思想由此获得了现代性的本质意义。 其“立人”构想的两个层面:一是指向精神的,意味着观念层面上自由的获得和精神的提升运动,解决价值观念、心理结构和文化性格的问题;二是指向生存环境的,意味着社会生活层面上自由的获得和生存环境的改良,解决社会组织结构和行为规范体系的问题。为实现前者,必须通过价值重估和批判国民性,揭示国民的灵魂以引起警醒,从而祛除国民身上的奴隶性和各种因袭的精神枷锁,产生人的觉悟和做人的追求;为实现后者,必须反抗一切压迫和奴役,反抗一切非人的社会规范,使人获得独立存在的合法性。因此,鲁迅一直把对国民性的批判和对专制制度、封建伦理与行为规范的批判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由此形成了他以“立人”为指向的启蒙主义话语。 3.反抗绝望的心路历程 尽管他对启蒙的有效性有深刻质疑,但他始终没有放弃对启蒙立场的坚守和以此为基础的现代知识分子话语的言说,看透绝望却坚持反抗,表现出孤立韧战并反抗绝望的决绝姿态。 1924年创作的小说集《彷徨》和散文诗集《野草》,是他这一时期与绝望抗争的心路历程记录。 4.“中间物”思想的提出 鲁迅在1926年曾说过:“一切事物,在转变中,是总有多少中间物的。动植之间,无脊椎和脊椎动物之间,都有中间物;或者简直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致青春纪念册毕业季-演示模板教材教学课件.pptx
- 致用商务英语阅读(上)programme_eight_Offer教材教学课件.ppt
- 致用商务英语阅读(上)programme_four_Company_Profile教材教学课件.ppt
- 致用商务英语阅读(上)programme_one_Business_Reception教材教学课件.ppt
- 致用商务英语阅读(上)programme_six_Business_Meetings教材教学课件.ppt
- 致用商务英语阅读(上)programme_three_Visiting_Trade_Fair教材教学课件.ppt
- 致用商务英语阅读(下)programme_eight_Business_Logistics教材教学课件.ppt
- 致用商务英语阅读(下)programme_five_Delivery_and_Shipment教材教学课件.ppt
- 致用商务英语阅读(下)programme_seven_Business_Arbitration教材教学课件.ppt
- 致用商务英语阅读(下)programme_ten_E-commerce教材教学课件.ppt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