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感悟沧桑巨变(1课时).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感悟沧桑巨变(1课时).doc

综合探究二  感悟沧桑巨变(1课时) 教学设计思想 1、教材分析 本课时是第二单元的感悟篇、升华篇。在了解了文明起源的物质基础(重点突出物质文明)、文明起源的政治特征(重点突出政治文明)、文明起源的文化特征(重点突出精神文明)之后,感悟人类文明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旨在通过陕西蓝田人家园今昔的巨大变化,探讨人类活动与环境变迁之间的关系;结合地理学中地图的使用,让学生自己展开调查,通过寻找身边类似的变化加深对主题的理解,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在活动中进一步认识人地关系;在“文明的反思”中让学生展开讨论自己身边的变化,何时发生了这种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结果怎样?一系列的问题设置已经从最初讲述蓝田人生活环境的变化推广到身边的任何一种变化,进而达到课标“列举环境变化的实例,说明历史上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这一目标要求;通过对有关格言的分析,辩证认识人地关系,形成正确的人地观。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举例说明自然环境因素对历史进程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古代人类遗址环境变迁的调查,学会利用书籍、网络、媒体等各种渠道收集相关资料,客观评价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结合自己所掌握的知识以及调查的经验,辩证分析历史上有关人地关系的言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蓝田人家园今昔盛衰的感悟,辩证认识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的互动,树立环保意识与公民责任感,形成正确的人地观。 3、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说明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教学难点:体会人类对人地关系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 4、教学方法:调查法、讨论法 5、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每个学生或学习小组课外收集有关反映“沧桑巨变”这一主题的文明遗址或者地区的情况。 教师准备:班级分组,每组6人左右;查找相关资料,并制作多媒体课件。 二、学与教的过程 (新课导入) [提问]同学们知道“象”字的甲骨文怎么写吗? [展示] [提问]现在甲骨文里留下的10万多篇基本上都破解了,有个比较奇怪的现象,里面没有“冰”字,而且更重要的是在甲骨文里面有七个地方提到了“象” 项 目 远古时期 森林 河流 动物 植物 (教师简要介绍关中地区) [总结]关中地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理想的栖息之地。 [提问] 关中平原上的西安,古称长安,西安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先后有周、秦、汉、隋、唐等10多个朝代在这里定都 [小结] 项 目 远古时期 现在状况 森林 河流 动物 植物 人类依赖和利用优越的自然环境,创造和发展了灿烂的文明,但同时过度的开发,破坏了自然环境,又导致了文明的衰落。从人类历史的变迁过程深入思考这个问题,是我们每个现代公民的责任。 [承转]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互相影响,请各学习小组将你们的研究成果向大家展示。 [展示] 成果一:黄土高原的变迁 据记载,昔日的黄土高原原是森林茂密、郁郁葱葱、气候湿润、流水清澈。在西周时期,森林面积达56万平方千米,植被覆盖率达53%。随着历代王朝大兴土木和无数次的战争,以致使黄土高原毁林毁草 ,造成了今日千沟万壑、泥沙流失、土地贫瘠的局面。黄河由清变浊,正是大自然对毁林惩罚的见证。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也是古代的经济、政治中心,在当时生产力水平很低的情况下,历代政府和人民都把拓植垦荒作为发展农业解决衣食之源的主要手段。 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人口与土地的矛盾愈演愈烈,过渡地开发严重地破坏了黄河流域的地表资源,恶化了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河床淤积,致使黄河决堤,屡屡发生,历代政权虽然不乏对黄河的治理,但无力从根本上解决,只有听命黄河改道自便。 中原大地位于黄河之滨,自古以来,争战频繁,几度出现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不仅破坏了黄河流域自然资源,而且妨碍了水利设施的兴修与维修,从而加剧了黄河水患的发生。8000-6000年间,在我国长江和黄河中下游地区农业取得了很大的发展。这应当与此期间这里的气候温暖湿润、适合农作物生长有密切关系。伴随着农业的发展,以猪为主要对象的家畜养殖业也发展起来。当时的社会基本上是平等的氏族社会。与此同时,人类文明在宗教信仰和艺术等方面也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在距今6000年至5400年间,太湖地区经历了一场灾难,气候剧烈变动,温度比现在高出好几度,洪涝灾害不断困扰着良渚人的祖先崧泽人,使崧泽文化因此而衰落。   在此后的1000年中,太湖地区的气候进入了相对稳定的湿暖阶段。在良渚文化早期,太湖地区气候温暖,温度比现在约高出1-3.5度左右。到处是樟树、甜槠、桑、棕榈、麻铄等葱盈的植被(常绿阔叶林),河网密布,水域面积相当大。良渚人在高于地面的土坡或土墩上生活,他们种植水稻,制作着精美的玉器、石器与陶器。他们用树木制作成小舟,在清澈的河面上捕鱼与相互往来。   良渚人一代

文档评论(0)

ggkkppp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