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对苯的结构的质疑-江门新会第一中学高考管理系统.DOC

对苯的结构的质疑-江门新会第一中学高考管理系统.DOC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对苯的结构的质疑-江门新会第一中学高考管理系统

对苯的结构的质疑 学 校:江门市新会第一中学 班 别:高二(4)班 作 者:黎耀涛 指导老师:李卓华 完成日期:2007年11月30日 【摘 要】本文分析苯的氢化热数据,研究合成“环己三烯”的方法,对苯和邻二甲苯的臭氧化、烯醇显色反应、苯环上的亲电取代反应原理和苯的加成反应进行剖析,对每个反应所得出的结论进行比较,利用共振论的观点,得出苯的结构是凯库勒结构与离域π键结构的共振体。 【关键词】苯、环己三烯、共振体 对苯的结构的质疑 我们知道,苯的分子式为C6H6,从碳、氢原子的个数比来看,苯是一种远没达到饱和的烃,那就应该能像烯烃、炔烃那样被酸性KMnO4溶液氧化,但事实上苯不能被酸性KMnO4溶液氧化,也不能使溴水褪色,表现出较强的稳定性。 一、在苯的结构中发现的问题 1865年,德国化学家凯库勒提出了苯的凯库勒式,即用 来表示。但实验测得苯环中6个C—C键完全相同,书上说“这是一种介于单键和双键之间独特的键”。事实上,这里C原子采取sp2杂化成键,每个C原子与相邻的C原子形成2个C—Cσ键,与H原子形成1个C—Hσ键。另外,每个C原子上剩下的互相平行的p轨道,垂直于苯环所在的平面,6个p轨道彼此重叠形成一个大π键,呈轮胎状的大π键电子云对称分布在苯环平面的上方和下方。由于每个碳原子的三个sp2杂化轨道的对称轴在同一平面上,6个碳原子形成一个正六边形,所有键角均为120°,C—C键长平均化。所以,现在多用 表示苯的结构。 若按苯的凯库勒式,碳环是由三个C=C键和三个C—C键交替排列而成。那C=C键和C—C键应该是不等长的,这不正是环己三烯的结构吗?(如右图)但是凯库勒式不能解释苯环在一般条件下不能发生类似烯烃的加成、氧化反应;也不能解释苯的邻位二元取代产物只有一种的实验事实。显然,凯库勒式不能表明苯的真实结构。反过来,既然苯不是凯库勒式的结构,那有没有能用凯库勒式表示其分子结构的物质,而它却不是苯,而是一种叫做环己三烯的物质呢?苯与环己三烯是同一种物质吗? 二、氢化热数据的差异 以下是实验所得的氢化热数据: 对于第一个反应,;第二个反应,;第三个反应, 。氢化热值越小,说明分子内能低。由氢化热数据可得,每增加一个双键,分子氢化热值约增加,而苯的氢化热值低于假想中的“环己三烯”氢化热的推算数值()。事实上, 1,3-环己二烯失去2个氢原子变成苯时,不但不吸热,反而放出少量的热量,这说明苯比假想的“环己三烯”稳定(如下图)。从1,3-环己二烯变成苯时,碳原子的杂化方式已发生了变化,形成了稳定的苯分子。 可以看见,苯与“环己三烯”确实存在一定差异。 三、合成环己三烯却成了苯 有研究表明,在一定的温度、压力和加氢的催化剂下(这里用加氢的催化剂目的在于脱氢),可以由3分子乙烯合成环己烷,不过产率不高。 那么?能否用3分子乙炔合成环己三烯呢? 事实上,在500℃下,乙炔气体通过铁管也可以发生反应,但生成的却是苯,产率也不高。 也就是说,在理论上,可以类比用乙烯合成环己烷的方法,用合成环己三烯的方法来合成苯。 那么,环己三烯与苯到底有什么关系呢? 四、苯和邻二甲苯的臭氧化的分析 我们知道,烯烃发生臭氧化还原水解时,双键断裂,生成相应的醛或酮,如: 再看下面的反应: 可以看出,该反应符合经典的烯烃臭氧化还原水解反应模式。然而,这样的实验结果却无法用经典的亲电取代反应历程来解释。因为如果苯的6个碳碳键等同的话,臭氧分子进攻6个碳碳键的几率应该是相等的,此时进攻的就不是某个特定位置的键了,那么反应产物就应该是多种碳链长短不一的醛或酮。从这个反应中,我们至少应该相信,苯在发生臭氧化还原水解反应时,出现了碳碳双键,经历了“环己三烯”的结构。 如果这样的反应和推论令你大开眼界的话,那么下面的反应就应该会深深地震撼你的眼球了: 乍眼一看,反应产物的复杂性似乎让人找不出什么规律。可是,只要你细心一点,就能发现上面的反应可以拆分为下面的2个反应: 那不正是烯烃臭氧化还原水解的反应模式吗?双键断裂,生成相应的醛或酮。这也进一步印证了上面的推论。而且,细心的你一定能发现,上面两条反应式中的邻二甲苯的结构是不同的,前者两个甲基之间是单键,而后者两个甲基之间是双键。也就是说,邻二甲苯存在以下的互变异构: 那么,邻二甲苯在发生臭氧化还原水解反应时,不仅经历了“环己三烯”的结构,而且发生了“环己三烯”式的互变异构。在这样的反应中,苯环表现出了烯烃双键的性质。苯和“环己三烯”确实存在一定的联系。 五、烯醇显色反应的启示 上面的分析中,经常提到“双键”,这也使笔者联想起关于双键的典型反应——烯醇显色反应。我们知道,具有烯醇结构的化合物能与FeCl3溶液反应,生成紫色的络合物。而当把少量FeCl3溶液加入到苯酚中时,可以发现试管中的溶液也

文档评论(0)

xiaozu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