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含氯废液废气焚烧处理工程和技术进步.pdf

  1.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含氯废液废气焚烧处理工程和技术进步

162 环境保护 含氯废液废气焚烧处理工程和技术进步 王 军,李超 (北京航天石化技术装备工程公司) 1 概述 几十年来,对废弃物(包括工业废弃物及生活垃圾等)的传统处理多采用填埋为主,但由于废弃物种 类繁多,性能复杂,有些废物含水量大,渗滤水多(如生活垃圾),有些废物成分稳定、难降解(如废塑料 等),随着时间的推移,简单填埋的一系列危害日益突出,诸如渗滤水导致地下水污染、海水污染、土壤硬 化、大气污染等。并且,由于废物填埋对土地的侵占日益严重,目前可用于作为填埋堆场的土地的寻找已 越发困难。相比之下,焚烧因其能最大限度地减容、减量、消除废物对地下水、大气、土壤的污染,而且 废物焚烧产生的热能可有效应用于供热、发电,在发达国家应用广泛。如美国已建成的焚烧装置占总废弃 物处理的23.6%,日本、德国、法国、荷兰和韩国的焚烧法也都有一定的比例。在我国,随着人们环境保 护意识的增强和政策法规的强化以及化工生产装置的大批迅速兴建,对有害废弃物的处置技术要求越来越 高,焚烧技术已成为化工行业中的一门重要技术,焚烧装置已成为化工装置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氯烃是化学工业制造的重要产品之一,除本身的直接应用外,还是许多化学反应过程的重要中间体。 在氯溶剂或氯单体的制造中,产生废液的数量往往多达主要产品的5%,而且还有相当数量的连续排放废 气和间断排放废气,这些有机氯废料的特征如表l。 表I 主要有机氯产品生产的废料及其特征 对上述有机氯废料的处理在早期通常采用深井处理和海上焚烧的方法,这些方法既不能回收废料中任 何有价值的组份,也不能利用这些废料中的大量燃烧热,造成大量环境污染和能源的浪费。 90年代前,国内石油、化工企业的废液废气焚烧单元基本上都是随国外公司整体工艺包引进的。从 1995年开始北京航天动力研究所依托液体火箭发动机的燃烧技术,最早为石油化工行业研制工业废液废气 处理装置,并已在实践中逐渐探索出一套能很好处理含氯废液废气的焚烧系统。开始了含氯废液废气焚烧 处理的国产化进程。含氯废液废气处理系统的基本原理是通过高温焚烧将有机氯废料分解成气态HCi和游 离态的C12,然后通过冷却、吸收和洗涤等工艺过程使尾气排放达到环保要求,并制成一定浓度的盐酸, 。同时把焚烧过程中产生的热量回收,产生饱和蒸汽以供工厂利用。经实践证明,该系统装置工艺成熟,控 第八届全国农药交流会论文集 163 制系统先进可靠,都达到了用户要求,并能副产饱和蒸汽和一定浓度的稀盐酸。 具有可燃性的废弃物在有控制的条件下进行氧化、分解,最终生成二氧化碳、无机盐、水和灰渣的过 程,被称为焚烧。焚烧作为最终处理工艺,适用于那些不能或难以再循环的、再利用或安全填埋的废弃物。 焚烧温度很高,是一种热氧化过程。其中有害废弃物与空气中氧气反应生成气体和不易再燃烧的固体残渣, 产生的气体直接或净化后排放,固体残渣须填埋处理。焚烧可达到几个目的——分解废弃物,同时显著减 重减容,并产生无菌固体残渣。 通常有机化合物的废弃物经过高温焚烧,转化成C02和H:O后,向大气排放。只要焚烧炉内温度大 于800℃,并且废弃物在炉内高温区有足够的停留时间,则废弃物就基本上能完全分解,实现无公害排放。 但是,现实的废弃物中有很多是含氯的有机物质,如一些化工生产装置副产的废液废气,它们在焚烧时会 排放出HCI和游离态的氯;氯有很强的腐蚀性,会造成受热面的高温腐蚀损毁、尾部受热面和烟道的低温 腐蚀;更严重的是,氯是极毒介质,易对环境造成巨大伤害,各国对此都有严格的规定(如下表2)。因此, 如何实现含氯废弃物的达标排放,是摆在工程设计工作者面前一个重要课题。 表2各国最高允许排放浓度的标准 1.1 技术进步 北京航天动力研究所创立于1958年4月,是我国液体火箭发动机事业的摇链。现有在职职工696 人,其中,中科院院士1人,省部级以上专家18人,政府特殊津贴专家43人,研究员40人,高工138 人,中级职称人员221人。拥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1984年起,我所将航天技术投入民用产品开发, 于19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almm11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